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
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
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
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黾(mǐn):金线蛙,蛙的一种。
- 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
- 青衿(jīn):古代学子的服装,代指学子。
- 咻(xiū):喧闹,吵嚷。
- 越吟:用庄舄(xì)病中思越而吟越声的典故,表达不忘故乡之情。
翻译
居住在幽静的地方,周围有杂乱的蛙声,这里的生活状况近乎半人半禽兽。 听到脚步声已经让人欣喜了,何况还听到了读书声和诵经声。 那孩子的声音圆润优美,不知是谁家的两个学子。 很高兴能听到大家一起的读书声,不敢嘲笑如同庄舄病中思越而吟越声般的思乡之情。 张九龄从韶石兴起,姜太公在日南起家。 我的学说没有南北之分,怎知今天不会出现杰出人才呢。 大海辽阔,尚且能看到北斗星悬挂,天空高远,似乎要横陈参星。 荆榛布满矮墙的缺口,破屋里的灯火显得格外幽深。 我拿着书与之相和,放好酒杯依然独自斟酒。 这读书声可以伴我沉醉,清脆悦耳如同玉琴之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迁居之夜所作,描绘了他所处的环境以及听到邻舍儿诵书后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居住环境的幽静和生活状况的简陋,“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透露出一种无奈之感。然而,当听到邻舍儿的读书声后,诗人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表现出他对知识和文化的向往。接下来,诗人对诵书的孩子表示赞赏,并联想到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认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人才,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还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如“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寂静的氛围。最后,诗人以“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结尾,表达了他在孤独中从读书声中获得的慰藉和满足。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又展现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