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 苏轼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遗(wèi):赠送。 希微:模模糊糊,看不清的样子。 偃蹇(yǎn jiǎn):高耸,夭矫的样子。 虢(guó)山:山名。

翻译

不知是谁赠给欧阳少师一座石屏风,上面有着模糊的水墨痕迹。没有画高大的树林和巨大的树木,只画了峨眉山西部雪岭上万年不老的孤独松树。 悬崖崩塌,山涧断绝,那孤松可望而不可即,孤独的烟和落日相互交融,一片迷蒙。含着风高高耸立,展现出它的真实姿态,让人开始相信这是上天的鬼斧神工。 我担心毕宏、韦偃死后埋葬在虢山下,他们的骨头可以腐朽,但他们的心思难以穷尽。他们的神机巧思无处施展,化作烟雾消散在石头中。 自古以来的画师都不是凡俗之人,他们描摹物像的手法大略和诗人相同。希望欧阳少师作诗来慰藉毕宏、韦偃的不遇,不要让他们二人在幽冥的宫殿中含愤哭泣。

赏析

这首诗围绕欧阳少师所蓄的石屏展开,苏轼先描述了石屏上所画的峨嵋山西雪岭上的孤松,通过“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营造出一种悠远、神秘的氛围,突出了孤松的独特和珍贵。诗中提到毕宏、韦偃,表达了对画师才华被埋没的惋惜,同时也将画师与诗人相类比,强调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共同点。最后,苏轼希望欧阳少师作诗慰藉这些不遇的画师,体现了对艺术人才的尊重和同情。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既赞美了石屏上的画作,又抒发了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思考与感慨。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