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 苏轼
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囚厅。 下为人所径,土密不容钉。 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 绕砌忽坟裂,走鞭瘦竛竮。 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 日暮不能去,卧听窗风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官舍: 官员的住所。
  • 丛竹: 大片的竹林。
  • 囚厅: 拘留犯人的地方。
  • : 小路。
  • 土密不容钉: 土壤紧密得连钉子都插不进去。
  • 殷勤: 热心而周到。
  • 戒吏卒: 告诫狱卒。
  • 插棘: 插上荆棘作为防护。
  • 中庭: 庭院中央。
  • : 墙壁。
  • 坟裂: 墙缝像坟墓一样裂开。
  • 走鞭瘦竛竮: 竹子因风而摇摆,形状形容为瘦弱而倾斜。
  • 簟(dian): 竹席。
  • : 遮阴。
  • 寒青: 冷色的青翠,指竹子。

翻译

在官署的院子里有一片茂盛的竹林,它的根深深地扎根在拘留犯人的厅堂附近。那里的地面太坚实了,连钉子都无法插入,显得特别紧密。我叮嘱狱卒们,为了保护院子的安全,要在周围插上棘刺。随着风的吹动,竹子摇曳,墙上的裂缝仿佛被竹影拉长,竹子也显得瘦弱而歪斜。我常常带着竹席,来这里乘凉,享受竹子带来的清凉。傍晚时分,我还舍不得离开,躺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窗外竹叶随风发出的冷冽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官舍中竹林的生动景象,通过竹子的坚韧与环境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官署生活的闲适态度。竹子的顽强生长,象征着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囚犯们的关怀,寓含了对公正执法的期许。夜晚静听竹风,更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与竹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