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字句结构来和诗,这里是回应或模仿的意思。
-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 岐下诗:指苏辙在岐山(今陕西岐山)所作的诗。
- 北亭:可能是诗中的一个地点,也可能代指某个北方的环境。
翻译
采摘的乐趣还没满足,转眼间枝头已绿成荫。 蝉声虽响却看不见踪影,白鹤翩翩飞向远方,身影深深融入天际。
赏析
这首诗以季节转换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弟弟苏辙之间对自然景色的共同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采撷殊未厌”表达了诗人对采摘活动的热爱和沉浸,仿佛时间在愉快的劳作中悄然流逝。“忽然已成阴”则揭示了大自然的微妙变化,提醒人们岁月如梭。接着,通过“蝉鸣看不见,鹤立赴还深”,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蝉的叫声与鹤的飞翔相结合,形象地展现了夏日宁静中生命的活力与神秘感。整首诗寓情于景,既有兄弟之间的亲切交流,又有对人生的哲思,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万州太守高公宿约游岑公洞,而夜雨连明,戏赠二小诗 》 —— [ 宋 ] 苏轼
- 《 永遇乐 · 长忆别时 》 —— [ 宋 ] 苏轼
- 《 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 》 —— [ 宋 ] 苏轼
- 《 题李景元画 》 —— [ 宋 ] 苏轼
- 《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 》 —— [ 宋 ] 苏轼
- 《 寄崔闲 》 —— [ 宋 ] 苏轼
- 《 江月五首,并引 》 —— [ 宋 ] 苏轼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