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泉思》,思君子也。君子抱道且殆,而时弗与,民咸思之。鸣泉故基堙圮殆尽,眉山苏轼搔首踟蹰,作《鸣泉思》以思之

· 苏轼
鸣泉鸣泉,经云而潺湲。拔为毛骨者修竹,蒸为云气者霏烟。 山夔莫能隐其怪,野翟讵敢藏其奸。茅庐肃肃,昔有人焉。 其高如山,其清如泉。其心金与玉,其道砥与弦。执德没世,落月入地,英名皎然,阳曦丽天。 旧隐寂寂,新篁娟娟。思彼君子,我心如悬。谷鸟在上,岩花炫前。 鸣泉鸣泉,能使我菀结而华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堙圮(yīn pǐ)**:堵塞坍塌。
  •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 **潺湲(chán yuán)**: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
  • **山夔(kuí)**:传说中的山中独脚怪兽。
  • **野翟(dí)**:野鸡。
  • **(jù)**:岂,怎。
  • (yù)结:郁结,指心中愁闷。
  • **华颠:头发花白。这里指因忧愁而生白发。

翻译

鸣泉啊鸣泉,流淌在云雾间,水势潺潺。挺拔如毛骨的是修长的翠竹,蒸腾出云气的是袅袅的霏烟。 山中的独脚怪兽也无法隐匿它的怪异,野地里的野鸡怎么敢隐藏它的狡黠。那间茅屋一片肃静,曾经有高士居住在这儿。 他的品格高尚如同山岳,他的性情清正犹如清泉。他的心像金玉般纯洁美好,他坚守的道义像磨刀石般平整、弓弦般正直。他一生坚守美德,就像落月渐渐沉入大地,而他的英名却如同阳光照耀天空般闪耀。 往日隐居之地寂静无声,新生的竹林秀美婀娜。思念那位君子啊,我心情悬结难以释怀。山谷间鸟儿飞翔啼叫,山岩上鲜花光彩夺目。 鸣泉啊鸣泉,你让我满怀愁绪,头发也渐渐花白。

赏析

这首《鸣泉思》是苏轼为思念君子而作。开篇描绘鸣泉周边清幽且充满生机的景象,以自然景象起兴。“山夔莫能隐其怪,野翟讵敢藏其奸”巧妙用典,暗示君子的明察秋毫。文中着力刻画君子形象,“其高如山,其清如泉。其心金与玉,其道砥与弦”通过比喻和排比,生动地表现君子崇高的品德、清正的性情、纯洁的内心与正直的道义。“执德没世,落月入地,英名皎然,阳曦丽天”将君子坚守美德一生与最终英名的不朽进行对比,凸显其品德的伟大与影响的深远。 结尾回到现实,“旧隐寂寂,新篁娟娟”,昔日与今朝形成鲜明对照,越发引发对君子的思念,最后“鸣泉鸣泉,能使我菀结而华颠”,直抒胸臆,强调对君子的思念之情已让诗人忧愁至极、白发丛生,情感真挚深沉 ,令人动容。整首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成功塑造君子形象并抒发深切思念。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