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花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留都:指当时的京城(北宋东京开封府),这里指苏轼任职的地方。
- 繁丽:繁华美丽。
- 镕银:形容月光照亮湖面如熔化的白银。
- 挂镜:比喻明亮的月光照亮皇宫的高大建筑。
- 清樾:月光下的树荫。
- 北堂:古代家庭中的主堂,这里指家中的正厅。
- 露叶:沾着露水的树叶。
- 梨栗:泛指秋季的果实,这里代指食物。
- 古河东:泛指远方,这里可能暗指子由所在的地方。
- 荞麦花:白色的小花,象征秋天的景象。
翻译
六年里我们共赏这轮明月,五年间它见证了我们的离别。想起当初为你送行时的歌曲,满座人都因悲伤而哽咽。京城的繁华美丽,这样的聚会怎能轻易舍弃?湖面如百顷熔银,宫殿的倒影映上千寻高的楼阁。夜半三更,音乐声歇,只有人影在清冷的树荫中摇曳。回到家中北堂下,月光洒在露湿的树叶上。我唤来美酒与妻子共饮,告诉她我对你的思念,曾对儿子提及。谁知如今衰老多病,只能空对着梨栗这些食物。眼前只见那古老的河东,荞麦花白如雪。想再唱去年的曲子,又怕心绪难平,无法继续。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诗人通过回忆过去六年间与子由的离别场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描述了京城的繁华和月夜的美景,以此反衬出与亲人分离的孤独。诗中充满了对往昔相聚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生活的感慨,尤其是对自己衰老病弱的描绘,流露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过去的追忆。最后一句“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也是对未来无法团聚的无奈与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兄长情谊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书韩干二马 》 —— [ 宋 ] 苏轼
- 《 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 》 —— [ 宋 ] 苏轼
- 《 赵郎中见和,戏复答之 》 —— [ 宋 ] 苏轼
- 《 答子勉三首 》 —— [ 宋 ] 苏轼
- 《 和陶饮酒二十首 》 —— [ 宋 ] 苏轼
- 《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其二 》 —— [ 宋 ] 苏轼
- 《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 —— [ 宋 ] 苏轼
- 《 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送之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