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赵子寄书来,《水调》有馀声。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舒子: 指舒焕,苏轼的朋友之一。
- 汶上: 地名,今山东省汶上县一带。
- 郑子: 另一位朋友,具体身份不明,可能指郑侠。
- 河朔: 黄河以北地区。
- 兀如: 形容孤独的样子,犹如关在牢房。
- 牢扃: 锁定的牢房。
- 赵子: 又一位朋友,赵挺之。
- 《水调》: 唐代曲子名,此处用来形容赵挺之寄来的书信富有诗意。
- 流萍: 浮动的浮萍,比喻人生聚散无常。
- 尝闻: 曾经听说。
- 此宵月: 此时的月亮。
- 俯仰: 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翻译
舒焕在汶上静守,两人相对清寂无声。郑侠独自乘船向北方,夜色中疾行远去。虽然顿子近在咫尺,却仿佛身处深宅大院般孤寂。赵挺之寄来了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水调》的余韵。我们四人的思绪飘渺,共享这千里之外的明亮月光。月亮不知疲倦地照耀,美好的时光总是难以重逢。回想起聚会的人们,聚散如同水上浮萍。我曾听说,无论何处,今夜的月亮都是一样的阴晴圆缺。上天有意安排这样的相聚,这样的时刻怎能轻易忽视?明年此刻,我们将各自遥望,感叹世事无常。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中秋之夜寄给远方朋友们的,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以月为纽带,通过描绘朋友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共同的思念之情。"聚散如流萍"一句,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而"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则流露出诗人对难得的相聚倍感珍惜。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 》 —— [ 宋 ] 苏轼
- 《 留别叔通、元弼、坦夫 》 —— [ 宋 ] 苏轼
- 《 申王画马图 》 —— [ 宋 ] 苏轼
- 《 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 》 —— [ 宋 ] 苏轼
- 《 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绝,录示谢民师 》 —— [ 宋 ] 苏轼
- 《 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 》 —— [ 宋 ] 苏轼
- 《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 》 —— [ 宋 ] 苏轼
- 《 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