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 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秀州:今浙江嘉兴。
  • 报本禅院:在秀州城内。
  • 乡僧:家乡来的僧人。
  • 文长老:未详,从诗中内容推测大概是苏轼家乡蜀地来的僧人,他与苏轼交好。
  • 方丈:寺院住持居住之处,这里代指文长老。
  • 吴音:吴地的方言,嘉兴在吴地。
  • 蜀叟(sǒu):蜀地的老者,这里暗指文长老。
  • 峨眉:峨眉山,在今四川境内,是苏轼家乡名山。
  • 翠扫空:形容峨眉山的翠色如同被清扫过的天空般清新秀丽,借山色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忘言:出自《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表示达到了不言自明的高深境界,这里形容文长老已悟道。
  • 搜句:苦思冥想寻找诗句。

翻译

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像是在一场梦里,吴地的孩子渐渐都已能说当地的话,连乡音都变了模样。每当与来自蜀地的文长老交谈一整天,就感觉家乡峨眉山的翠色仿佛能将自己内心的想念一扫而空。文长老已经达到忘了言说的真道境界,而我除了苦思冥想搜索诗句之外,百无一能。明年我要到天台采药去,还想要在浙东各地都题满我的诗。

赏析

这首诗围绕苏轼在秀州与乡僧文长老相处的情景展开,饱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开篇“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通过时空的距离和乡音渐变,直白地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与漂泊之感。“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将与文长老的畅谈和对故乡峨眉山的向往相联系,从心理上获得暂时的慰藉,表现出对家乡深厚情感及这份情感的释放。诗中用文长老“忘言真有道”和自己“搜句百无功”对比,表现出对文长老修行有道的钦佩,又有对自身仕途不顺、只能以诗排解的无奈。最后“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跳出惆怅思绪,展现乐观豁达,在未来的旅途中寻找自我、排解烦闷,也借游历留下踪迹、传递情感,让整首诗既有乡思羁愁的沉郁,又有寻求解脱、快意洒脱的旷达,深刻表现出苏轼独特心境与不凡胸怀。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