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 苏轼
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 帝子南游飘不返,惟有苍苍枫桂林。 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 乘龙上天去无踪,草木无情空寄泣。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 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吁嗟忠直死无人,可怜怀王西入秦。 秦关已闭无归日,章华不复见车轮。 君王去时箫鼓咽,父老送君车轴折。 千里逃归迷故乡,南公哀痛弹长铗。 三户亡秦信不虚,一朝兵起尽欢呼。 当时项羽年最少,提剑本是耕田夫。 横行天下竟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 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 富贵荣华岂足多,至今惟有冢嵯峨。 故国凄凉人事改,楚乡千古为悲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苍梧: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相传舜葬于此 。
  • 帝子:指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传说她们追随舜南巡,未及而舜死于苍梧,二妃投湘水而死 。
  • 萧萧:形容枫叶飘落的声音 。
  • 喧阗(tián):声音喧闹嘈杂。
  • 章华:楚国离宫名,故址有多处,这里指代楚王旧宫 。
  • 南公:秦时楚国的隐士,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 长铗(jiá):长剑 。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坟墓高大 。

翻译

苍梧山高耸入云,湘水幽深无比。朝着北方的中原望去,越过了千万重山峦。舜帝的两位妃子往南方游历,却一去不复返,只留下苍苍茫茫的枫树林和桂树林。枫叶飒飒飘落,桂叶依旧碧绿。从万里之外赶来却再也见不到她们了。她们乘龙升天没了踪迹,草木无情,空自寄托着人们的悲泣。

水岸边击鼓声喧闹嘈杂,人们相随拍打水面来凭吊屈原。屈原已经离世千年了,满船哀伤的吟唱似乎还如当年那般。海滨有大鲸鱼身长千尺,以人作为粮食,这海域怎可进入?招来屈原的灵魂却不归,海水如此幽深,海鱼又怎能理解人们对他忠直品性的哀伤?

可叹忠心耿直的人死去无人铭记,可怜楚怀王西行进入秦国一去不返。秦国的关隘已然关闭,他再也没有归来之日,连章华宫也再也看不到他的车驾。君王离去时,箫鼓鸣咽,父老乡亲送别时,激动得车轴都折断。他千里逃亡归来却迷失了故乡,南公为此哀伤悲痛,弹着长剑吟唱。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一点不假,一旦起兵反秦众人都欢呼雀跃。当年项羽年纪最小,原本只是个耕田的农夫。他横行天下究竟为了什么呢?最后在乌江弃马,那匹马也伤心垂泪。项王死去后再无故人,有人拿着他的首级进入汉朝宫廷,自己的身躯倒在地上。富贵荣华又哪里值得过多在意呢,到如今只有高大的坟墓罢了。过去的国家凄凉,人事变迁,楚地千百年来都传唱着悲伤的歌谣 。

赏析

这首《竹枝歌》是苏轼的作品。全诗围绕着楚地的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展开。诗中融入了舜帝、屈原、楚怀王、项羽等人物事迹,勾勒出楚国兴衰的历史画卷。苏轼借这些故事表达对历史变迁、人物命运的深切感慨。开篇描写苍梧山和湘水,用自然山水营造出悠远悲凉的氛围,也引出舜帝妃子的传说。对于屈原,既写人们对他的凭吊,也感慨世人难以理解其忠直。在叙述楚怀王的遭遇中,刻画了其凄凉悲哀的命运。对项羽这一人物,从他的崛起与最终失败进行描绘,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叹惋。整体上,此诗语句流畅,既蕴含深沉的历史思考,又饱含动人的情感,以丰富的历史典故搭建起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朝代更替、人事沧桑带来的复杂况味,同时也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深刻的洞察力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