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首其一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滕大夫:人名。
- 太行:山脉名。
- 岱岳:泰山。
- 飞狐:飞狐陉,是太行山脉的重要隘口。
- 上党:古地名。
- 朅(qiè):去。
- 天骄:原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 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 离堆:在四川灌县。
翻译
太行山脉从西边奔涌而来如万马屯集,气势可与泰山一争雄伟尊崇。飞狐陉和上党地区堪称天下脊梁,夕阳被遮拦一半仿佛提前进入黄昏。就像削成了山东的二百个郡,气势压制代北的三个村庄。无数山峰像右边卷曲矗立着如牙帐,崩裂的悬崖似被开凿断开土门。从前来到城下成为飞石,一炮能惊落敌人的魂魄。承平百年边防的烽火很冷清,这雪浪石僵卧在枯榆树根旁。画师们争着描摹雪浪石的态势,天然形成不见雷斧的痕迹。离堆四面环绕着江水,座中没有蜀地之士和谁来谈论。老翁如孩童游戏般做出飞雨,手持酒杯坐着看水珠跳动如在盆中。此身自己变幻哪一个不是梦,故国的山水暂且在心中留存。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雪浪石的来历、气势、形态以及它所引发的联想。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太行山脉的雄伟,以及雪浪石的不凡来历和独特气势。接着描述了雪浪石如今的状态和其独特的形态魅力。诗中还写出了画家对其的喜爱以及离堆的景象。最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感慨和对故国山水的怀恋之情。整首诗意境宏大而深沉,词汇丰富且极具想象力,将雪浪石与诸多景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安平泉 》 —— [ 宋 ] 苏轼
- 《 和陶饮酒二十首 》 —— [ 宋 ] 苏轼
- 《 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 》 —— [ 宋 ] 苏轼
- 《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 》 —— [ 宋 ] 苏轼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 —— [ 宋 ] 苏轼
- 《 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 》 —— [ 宋 ] 苏轼
- 《 峡山寺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