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

· 苏轼
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 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 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
拼音

所属合集

#人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庚辰岁:指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年)。
  • 人日:古代节日,即正月初七。
  • :居住。
  • 隔海村:偏远的村落。
  • :策略、计谋。
  • 贾让:汉代治河名人,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
  • 虞翻:三国时期人物。
  • 典衣:典当衣服。
  • 河源米:黄河源头地区的米。
  • (chōu):一种竹制的滤酒器具,这里指滤酒。

翻译

年老了依然居住在偏远隔绝的村落,在梦中时常能见到那作诗的子孙。在天涯处已经习惯了遇上人日这个节日,返回途中还欣喜经过了鬼门。那三条策略应该思索贾让的,一片孤忠最终也没能被赦免像虞翻那样。典当了衣服剩余钱去买河源米,屈指计算着新滤的酒留到上元节时用。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复杂的心境和经历。诗中他虽身处僻远之地,却仍心怀天下,对黄河复流之事有所感慨,提到了历史上的治河策略和人物,暗自感慨自己的见解未被完全采用。他以贾让和虞翻自比,暗示自己的境遇与抱负。末句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一种细致安排和期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全诗情感深沉,交织着无奈、感慨与一丝乐观。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