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借(jiè)**:依靠,借助。这里“借羸马”意思是依靠一匹瘦弱的马。
- 羸(léi)马:瘦弱的马。
- **征袍:远行时所穿的袍子。
- **旧:指旧相识、老朋友。叶勋秀才就是作者的旧友。
- **渍(zì)**:本意为浸,这里指眼泪浸湿。
- **平皋:水边平坦的高地。
翻译
清晨时分我走进城西的郊野,那刚刚降下的寒霜好似落在了我的鬓发上。因为家贫只能依靠这匹瘦弱的马赶路,慈祥的母亲亲手为我准备好远行的袍子 。野外一片寂静,狐狸不时出没,天气寒冷,大雁和天鹅在高空展翅飞翔。我不禁深深思念起旧日的友人,伤心的泪水浸湿了这片水边的平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济州道上的所见所感。开篇描绘晓行西郊遇霜的情景,不仅点明时间与环境,“新霜著鬓毛”一句更暗示出诗人旅途劳顿、岁月催人的感慨。“贫借羸马,慈母征袍”通过贫借瘦马和慈母准备征袍这两个细节,既体现了诗人生活的困窘,又传达出了深沉的母爱。中间“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写景,描绘出一幅静谧又略带萧瑟的冬日野外景象,暗示着旅途的孤寂,同时“雁鹄高”也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志向或是对友人的某种期许。最后“忆旧,清渍平皋”直接抒情,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思念之情,泪水浸湿平皋的描写将这份思念之苦渲染得极为浓烈,使全诗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旅途的复杂情感。

晁补之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19篇诗文
晁补之的其他作品
- 《 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 》 —— [ 宋 ] 晁补之
- 《 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九首 》 —— [ 宋 ] 晁补之
- 《 次韵无极以道寄金山寺佛鉴五绝 》 —— [ 宋 ] 晁补之
- 《 少年游 》 —— [ 宋 ] 晁补之
- 《 谪宋徙亳初闻周璠琵琶 》 —— [ 宋 ] 晁补之
- 《 虹县逢无斁二首 》 —— [ 宋 ] 晁补之
- 《 松菊堂读史五首 》 —— [ 宋 ] 晁补之
- 《 永嘉县君赴颍昌杜丈之丧送至鹿邑境上赠别 》 —— [ 宋 ] 晁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