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斲(zhuó)石: 砍、削石头。斲,砍,削。
- 恤:忧虑,怜惜。
- 千仞:形容极高或极深。仞,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仞。
- 堑(qiàn)山:开山。
- 疲形:身体疲惫。
- 辇(niǎn)置:用车子运送。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这里取拉车运送之意 。
- 磓(duī):敲击。
- 丝忽:形容极小或极少。、忽均是古代极小的长度单位 。
- 直:通“值”,价值。
翻译
建造房屋召集工匠,开采石头的工作最让人怜惜。寻找合适的石头要到极高的山巅,得开山才能把石头开采出来。那些开采石头的人身体疲惫,还要艰难地用车运送石头,仔细雕琢时一点点的误差都要计较。这些开采石头的人付出很多却得到和普通人一样的报酬,人们做事难道可以不斟酌选择合适的方法吗?
赏析
这首诗以建造房屋时开采石头这一细节为切入点,展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开篇“架屋集匠氏,斲石最可恤”直接点题并表明对斲石工人的同情。诗人详细描述了采石的过程,“相石千仞端,堑山方得出”描绘出采石位置的险要和开采的艰难。“疲形困辇置,巧磓较丝忽”进一步刻画工人不仅身体疲惫于运输,雕琢时还得精细到极致,对比他们的付出和“所直等众人”的微薄回报,引发“人可不择术”的感慨,蕴含着对不合理劳动现状的思考,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在艺术上通过具体场景描写与简洁议论,将情感与思考自然交融,有着质朴而深沉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