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哉董生行

· 韩愈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 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 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 门外惟有吏,日来徵租更索钱。 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 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 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 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 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 生祥下瑞无时期。 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 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 徬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 嗟哉董生,谁将与俦。 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 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 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
  • 淝水:河名,源出安徽合肥西北将军岭。
  • 寿州:今安徽寿县一带。
  • 安丰:县名。
  • 贞元:唐德宗年号。
  • 召南:董生的名字。
  • 戚戚:忧愁貌。
  • 咨咨:叹息貌。
  • 天翁:上天,老天爷。
  • 俦(chóu):伴侣,同伴。

翻译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奔流非常遥远,绵延千里不停息。淝水从它的旁边流出,却不能流到千里百里进入淮河。寿州下属的有个安丰县,在唐贞元年间县人董生召南在这里隐居并践行道义。刺史不能举荐他,天子也没听闻他的名声,爵位俸禄不能到他家门。他家门外只有官吏,天天来征收租税还要索要钱财。可叹董生早上出去耕作,夜晚回来读古人的书。一整天都得不到休息,有时上山砍柴,有时到水边捕鱼。回到家中做美味给父母,到堂上问候父母起居。父母不忧愁,妻子不叹息。可叹董生既孝顺又慈爱,没人了解他,只有老天爷知道。降下祥瑞没有固定时期。家中的狗生了小狗出来找食物,鸡来哺育它的孩子。啄啄在庭院中找寻虫蚁,喂给小狗它不吃就发出悲伤的叫声。彷徨徘徊长久不离去,用翅膀来覆盖等待狗回来。可叹董生,谁能与他作伴。当时的人,夫妻相互虐待,兄弟相互仇视。吃着君王的俸禄,却让父母忧愁。又是什么样的心思呢,可叹董生没有相类的人。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董生的高尚品德和艰苦生活。以淮河和淝水起笔,引出董生所在之地。董生虽有才华品行却不被举荐,生活困顿,还要遭遇官吏的骚扰,但他依然勤劳、孝顺且慈爱。以他家的狗和鸡的奇特情景,衬托出董生的善良影响到周围。而对比当时社会上很多人夫妻相残、兄弟为仇,不孝顺父母等行为,更突出董生的难能可贵。诗中表达了对董生的赞叹和对不良世风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董生的形象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