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曲

· 郑獬
朝漕百舟金,暮漕百舟粟。 一岁漕几舟,京师犹不足。 此河百馀年,此舟日往复。 自从有河来,宜积万千屋。 如何尚虚乏,仅若填空谷。 岁或数未登,飞传日逼促。 嗷嗷众兵食,已忧不相属。 东南虽奠安,亦宜少储蓄。 奈何尽取之,曾不留斗斛。 秦汉都关中,厥田号衍沃。 二渠如肥膏,凶年亦生谷。 公私富囷仓,何必收珠玉。 因以转实边,边兵皆饱腹。 不闻漕汴渠,尾尾舟衔轴。 关中地故存,存渠失淘斸。 或能寻旧源,鸠工凿其陆。 少缓东南民,俾之具饘粥。 兹岂少利哉,可为天下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朝漕(cáo):早晨通过水道运输粮食。,利用水道转运粮食。
  • 京师:京城,指当时北宋的都城汴京。
  • 虚乏:空虚缺乏。
  • 岁或数未登:年成有时候好几年歉收。 ,庄稼成熟,丰收。
  • 飞传(chuán):快速传递的文书。
  • 嗷嗷(áo):众口愁怨声。
  • 奠安:安定。
  • 曾(zēng):竟,简直。
  • 斗斛(hú):古代的量器,十斗为一斛。这里指少量的粮食。
  • 厥(jué)田:那里的田地。 ,其,那里。
  • 衍沃:平坦肥沃。
  • 囷(qūn)仓:粮仓。
  • 尾尾舟衔轴:形容船只首尾相连,非常多。
  • 淘斸(zhú):疏浚挖掘。
  • 鸠(jiū)工:聚集工匠。
  • 俾(bǐ):使。
  • 饘(zhān)粥:稠粥。

翻译

早晨漕运上百艘船的金银,晚上漕运上百艘船的粮食。 一年要漕运多少船只呀,可京城还是觉得物资不足。 这条汴河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运粮的船只每天来来往往。 自从有这条河以后,应该能积累下无数房屋般多的物资。 可为何物资还是如此匮乏,就好像永远填不满那山谷。 年成有时候几年都不好,快速传递的公文一天天催促运粮。 众多士兵饥饿嗷嗷待哺,已经让人担忧粮食接续不上。 东南地区虽说还算安定,也应该稍微储存些物资呀。 可为什么要把物资全拿走,竟连一斗一斛都不留。 秦汉时期定都关中,那儿的田地号称是肥沃富饶。 两条水渠就如同肥沃的油脂,即使灾年也能长出粮食。 官府和百姓的粮仓都很富足,何必去搜刮珍珠美玉。 还可以把物资转运充实边疆,让边疆的士兵都能吃饱饭。 都没听说要通过汴河漕运大量物资,船只首尾相连。 关中的土地还在,只是河道失去疏浚挖掘。 如果能找到旧时的水源,召集工匠去凿开陆地。 稍微缓解一下东南百姓的压力,让他们能有粥糊口。 这难道不是一件小小的好事吗?真可为天下带来福祉。

赏析

这首诗以汴河漕运为主题 ,深刻地反映了北宋时期漕运的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开篇通过“朝漕百舟金,暮漕百舟粟”描绘出汴河漕运规模之大,然而“京师犹不足”却笔锋一转,说明漕运虽繁忙,但物资仍匮乏。诗中对比了秦汉时期关中地带因肥沃土地和完善水利设施能够做到公私仓廪富足,边疆亦无忧,与北宋时期依赖东南漕运且无法使物资充裕形成鲜明对照。同时,诗人对北宋过度敛取东南地区物资,致使当地百姓没有丝毫储蓄,以及漕运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批评与忧虑,提出重新疏浚旧渠、合理调配物资等建议,以缓解东南百姓压力,为国家长治久安着想。全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从社会现实出发,表达对民生和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郑獬

宋安州安陆人,字毅夫,一作义夫。仁宗皇祐五年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英宗治平朝,判三班院。神宗初,拜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不以新法治狱,忤王安石,出知杭州,未几徙青州。时方散青苗钱,以不忍使民无罪而陷法网,引疾提举鸿庆宫。有《郧溪集》。 ► 4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