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直译】
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间吹起了西风。
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草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更显得分外清晰。
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波浪涌起。
【韵译】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像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
遥夜:即长夜。
泛:弹,犹流荡。
清瑟(sè):清细的瑟声。瑟,拨弦乐器,形似琴,二十五弦。
残萤(yíng):残馀的萤火虫。据《礼记·月令》「(夏季之月)腐草为萤」的说法,萤火虫兴盛于夏季,秋天一到则所剩无几。
栖玉露:萤火虫栖息于沾着露珠的草叶上。
拂:掠过。
金河:即银河。五行学说称秋天为金,故称秋天的银河为金河。
还密:尚未凋零。
一叶下:《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洞庭波:用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语意。正是《淮南子》上所说的「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时候,情不自禁想到《湘夫人》中所写的洞庭湖上生起的秋波。
序
此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赏析
前四句写夜间景象。「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遥」字写出秋夜的特点,夏季昼长夜短,进入秋天,就变成昼短夜长了。「泛清瑟」是写诗人的听觉,在寂静的夜里,似乎听到有清细的瑟声在浮动,仔细辨别,这声音乃是翠萝间生起的秋风之声。「翠萝」的「翠」字写出初秋藤萝的深绿颜色,是这个季节所特有的,它具有清凉之意,秋风从「翠萝」中生出,则凉爽、清新可想而知。「残萤栖玉露」,此句是写俯视所见。说「玉露」而不说「冷露」,也有季节的特点。「玉露」是强调露珠的晶莹光润,再配上点点莹光,媚丽无限。对句「早雁拂金河」是写仰望所见,点点雁影掠过初秋的银河。不说「银河」而说「金河」,一是为了与上句的「王露」构成工整的对仗,更重要的是借用「金」字在五行学说中与「秋」的对应关系,点明季节,传达此时银河的清丽明澈。此联二句写早秋之夜,全从光影上落笔,地面上是点点萤火,点点露光,天空中是点点星光,点点雁影,上千辉映,一派明洁,让人感到夜色的宁静与纤丽。
后四句写白天景色。「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夜过天晓,高大的树木依旧是叶子繁密,这是由于刚进秋天,气候尚未变冷。这一笔仍是扣住「早秋」来写。气候虽未变冷,但毕竟已是秋天,天高气爽,宇宙澄净,所以晴日下的远山就显得轮廓分明,山色清晰,这就是「远山晴更多」的原因。此联二句,一句写近景,一句写远景,重本色彩点染,树之绿,山之青,把初秋的山野写得玲珑可爱。末二句连续使用两个有关早秋的典故,为秋光增色:「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全诗构思缜密,句句紧扣「早秋」的风物来写,把一个「早」字表现得十分突出。此诗以细致的笔触、清丽的文字描绘了初秋的景象,无一字脱离「早秋」的题目,处处落在「早」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通过「翠萝」、「残萤」、「玉露」、「早雁」、「晓还密」、「晴更多」、「一叶下」、「洞庭波」等词语的遣用,扣紧「早」字,把早秋的景象写得十分真切又婉丽如画,是诗人为初秋唱的一曲深情的颂歌。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遥夜:长夜。
- 泛:这里指弹奏。
- 清瑟:清逸的瑟音。
- 翠萝:绿色的蔓生植物。
- 金河:秋天的银河。
- 淮南一叶下:典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 洞庭波:洞庭湖的波浪。
翻译
长长的夜晚飘荡着清逸的瑟音,西面的风催生出绿色的蔓萝。残剩的萤火虫栖息在洁白的露水旁,早归的大雁轻轻掠过秋天的银河。高大的树木在拂晓时看起来还是那么浓密,远处的山峦在晴天时显得更加众多。看到淮南落下一片树叶,便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波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早秋的景色。开头通过“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生动地描写了早秋特有的萤火虫和大雁的景象。“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进一步展现了清晨树木和远处山峦的画面。最后用“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巧妙地运用典故,使人在早秋的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触,富有韵味。全诗意境清幽,语言细腻,生动地传达出早秋的独特氛围和感受。

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