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冕仲考进士试卷

少年迷翰墨,无异虫蠹木。 诸生程艺文,承诏当品目。 床敷设箱篚,赋纳忽数束。 变名混甲乙,誊写失句读。 昼窗过白驹,夜几跋红烛。 钩深思嘉鱼,攻璞愿良玉。 谈天用一律,呻讯压重复。 丝布涩难缝,快意忽破竹。 圣言裨曲学,割衮缀邪幅。 注金无全巧,窃发或中鹄。 翟公辟廱老,薪槱茂棫朴。 御史威降霜,行私不容粟。 吏部提英鉴,片善蒙采录。 博士刈其楚,铨量颇三复。 因人享成事,贱子真碌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翰墨(hàn mò):笔墨,借指文章书画。
  • (dù):蛀蚀器物的虫子。这里的“虫蠹木”指对学习的损害。
  • (fěi):古代盛物的竹器。
  • (bá):这里指手持蜡烛。
  • (pú):含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
  • 割衮(gǔn):指分割天子的礼服,喻指不公正的处置。
  • 缀邪幅:整理不正当的衣服装饰,也寓意行为不端。
  • (yǒu):堆积木材以备燃烧,这里指培养人才。
  • (yōng):通“壅”,堵塞。“辟廱”指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
  • 英鉴:高明的鉴察力。
  • (yì):割(草或谷类)。
  • 铨量:衡量轻重。

翻译

少年沉迷于文章书画,就像虫子蛀蚀树木一样有害。众学生修习写文章的技艺,奉诏接受品评鉴定。床上铺着放置物品的箱子竹筐,缴纳的赋文很快就有好几束。改了名字混入甲乙等级之中,抄写时还失去了句读。白天窗前时间如白驹过隙,夜晚多次手持红烛。深入思考如同想钓得嘉鱼,努力雕琢希望得到良玉。谈论天的时候用一种论调,呻吟讯答重复压抑。丝布粗糙难以缝制,却突然像劈开竹子一样快意顺畅。圣人的言论有益于纠正邪曲之学,不公正地分割天子礼服、整理不正当装饰的行为应该制止。没有完全巧妙的注入金子的技巧,偷偷射箭或许能射中目标。翟公作为辟廱的老人,培养人才使他们如茂盛的棫朴。御史的威严如降霜般严厉,不容许有私自的行为和贪污受贿。吏部提出高明的鉴察标准,一点优点也会被采纳记录。博士割除不好的部分,反复衡量比较。依靠他人而成就事业,我这小子真是庸碌无为。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科举考试中的一些现象和作者的思考。诗中既描绘了考生们的努力和期待,也指出了考试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作弊、评判不公等。同时,也提到了一些有识之士如翟公、御史、吏部官员等在选拔人才中的作用。作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如“昼窗过白驹,夜几跋红烛”,表现了考生们的辛勤付出;“谈天用一律,呻讯压重复”则揭示了一些考生回答问题的刻板和重复。整首诗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关注和对人才选拔的思考。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