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陆游
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蟠千仞。仰呼青天那得闻,穷到白头犹自信。 策名委质本为国,岂但空取黄金印。故都即今不忍说,空宫夜夜飞秋燐。 士初许身辈稷契,岁晚所立惭廉蔺。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 虽然知人要未易,讵可例轻天下士。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华(tài huà):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这里用来形容胸中志向的宏伟,像华山一样高耸。
  • ****蟠(pán)千仞(rèn):蟠,盘绕。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千仞,形容极高。指志向盘绕于极高处。
  • 策名委质:“策名”,指入仕,将自己的名字登记在官府的名册上;“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这里都是说为国家效力。
  • 故都: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 空宫:荒废的宫殿。
  • ****秋燐(lín):即磷火,俗称鬼火,多在秋天出现,这里渲染故都的荒凉。
  • ****许身辈稷契(jì xiè):许身,以身许国;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意思是士人最初立誓要成为像稷契那样的贤臣。
  • ****廉蔺(lián lìn):廉颇和蔺相如,战国时赵国的贤能大臣。这里指相比他们,自己到晚年有所惭愧。
  • :怪异、出乎意料。这里“诡成功”指有时能意外地取得成功。
  • 雍容:从容不迫。
  • ****观衅(xìn):窥伺可乘之机。
  • 讵(jù)可:岂可以,怎么可以。
  • ****长松卧壑(hè):高大的松树卧在山谷之中。壑,山谷。
  •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象征国家的稳定繁荣。此处指国家安稳繁荣的局面。

翻译

四更时分,读书的灯光已经快要熄灭,此时我胸中的志向如华山般宏伟盘绕高耸千仞。仰头呼喊青天,可惜苍天难以听到我的心声,但即便穷困到老,我依然坚守这份自信。

为官效力本就是为了国家百姓,怎么能仅仅是为了获取那黄金印绶的显贵呢。如今故都的景象实在让人不忍提及,空旷的宫殿中,每到夜晚都有秋磷飞舞,一片凄凉荒芜。

士人们当初都立志要成为稷契那样的贤臣,可到了晚年,发现自己的功绩比起廉蔺那样的贤臣实在惭愧。正当愤慨急切之时,有时却意外地获得了成功,然后却又从容不迫地等待着可乘之机。

虽然说了解人确实并非易事,又怎么能随意轻视天下的有志之士呢?你难道没看到那高大的松树卧在山谷中历经风霜,饱受困苦,一旦时机到来,就能傲然屹立,支撑起明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赏析

这首诗围绕读书,实则抒发了陆游的人生志向、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开篇通过“读书四更灯欲尽”描绘出一个勤奋苦读的形象,“胸中太华蟠千仞”将自身宏伟的志向形象地展现出来,尽管呼喊青天无人回应,穷困白头仍自信满满,凸显其坚定的追求。 中间部分诗人从个人志向说起,强调为国家效力的高尚情怀,“故都即今不忍说”等句,流露出对故都沦陷的伤感与痛心,北宋繁华不再,曾经的宫殿只剩荒芜,秋磷飞舞,凄凉之景尽显国破之哀。 接着自比古人,反思自己的一生,最初立志如稷契,到头来却不如廉蔺,感叹命运无常,成功有时出乎意料,面对复杂时局,人也在时机背后徘徊等待,发出对人生的无奈感慨。 结尾以“长松卧壑”自喻,说明有才能者虽一时困厄,但只要时机一到,就能担当大任,也表达出对有志之士的期望,不要因一时困境就被看轻,坚信他们终能有所作为。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既有个人情感交织,也关乎国家命运,展现陆游一贯的家国情怀与抱负难抒之感。

陆游

陆游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93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