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夔(kuí)皋(gāo):夔和皋陶,都是传说中舜时贤能的大臣。夔主管音乐,皋陶掌管刑狱。
- 周召(zhōu shào):周公和召公,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辅助成王,对西周的安定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决科:指参加射策,以决定录取与否,后引申为参加科举考试。
- 庙堂:指朝廷。
- 臻(zhēn):达到。
- 泰和:太平、和畅。
- 文艺:这里指文章诗赋等技艺。
- 嗒(tà)然:形容灰心丧气的样子。
- 明良歌:这里借指圣王贤臣相得益彰、共同治理天下的理想。
翻译
远古的贤臣夔和皋陶不著书立说,周公和召公也不参加科举求功名。他们安然端坐在朝廷之上,却能让天下达到太平和谐之境。这种治理天下的正道本就应如此,只是后世重视文章诗赋等技艺的风气多了起来。如今我心灰意冷地置身在这空旷的山中,独自抱着圣王贤臣相得益彰的理想。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夔皋、周召为例,阐述古代贤能之士以实际行动治理天下,并非依靠著书或者科举,体现出诗人对古代贤才治国方式的推崇。 “此道固如是,后来文艺多” 一句,将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对比,感慨后世偏离了古时的治国正道,更注重文艺等外在表现形式而非实际的治世能力。最后 “嗒然空山中,独抱明良歌”,描绘出诗人灰心失意地身处山林,却依然坚守圣王贤臣辅佐天下的理想,表达了他不被理解、理想难以实现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通过古今对比和自身处境的描写,传达出对理想治世的向往与现实失落的复杂情感,引发人们对真正治国理念和追求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