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窦秀才书

·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故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喘喘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稇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拼音

译文

何焯:其诚有志于道者邪?抑者名也?姑为是言以谢之。 刘大櫆:雄硬直达之中,自有起伏抑扬之妙。 张裕钊:欧公风趣,以纡馀出之;退之风趣,以兀岸出之。

注释

答窦秀才书:朱子《考异》:“窦下或有存亮字。”廖本题注:“公时以言事黜为阳山,故云‘远宰蛮县’,贞元二十年作。”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亦系于是年。 驽怯:喻才能低下。驽,劣马;怯,懦弱。 龃龉:上下牙齿对不上。喻意见不合、相抵触。 道:思想、主张、学说。 穷:阻塞不通,行不通。 喘喘:喘,通“惴”,《释义》:“惴,本亦作 ,又作喘。”惴惴,恐惧貌。《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以上言己之处境与心情。 沈钦韩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秀才之科久废。而明経虽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有甲乙二科,自武德以来,明经唯有丁第,进士唯乙科而已。’唐中叶以后,《登科记》、《摭言》所载通为一榜,未审甲乙合并或废甲单举乙乎?自是文人称谓,惟名第居前者号为‘甲科’。” 稛载:满载。旧时常以“稛载而归”为赞商人获利而归的敬语。 垂橐:向下挂着袋子,即挂着空袋子。《国语·齐》:“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韩愈反其意而用之,说窦秀才来时满怀希望,归去却一无所获。 亮:通“谅”,原谅、体谅。

《答窦秀才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谪阳期间(公元804年)写给窦存亮的信。 窦存亮,长安人,生卒年待考。他想专程到阳山跟随韩愈,请教作文的方法。窦存亮在来阳山之前,大概曾写信给韩愈,徵求韩愈的意见,以弟子身份师事韩愈。但韩愈并不以师长自居,立即给窦存亮回信,一是向他倾诉了自己贬谪阳山的苦闷心情;二是满腔热情地对窦存亮给以称颂。这也体现了韩愈与学生弟子间推心置腹,诚以相待的精神,这在讲究师道尊严的封建社会,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此信前段,韩愈自述一生努力经过和当时遭遇,反映自己初到阳山后,一时尚难适应,故心情亦十分恶劣。接着表扬窦存亮虚心向学和不耻下问,对窦存亮专心向慕予以肯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驽怯:指驽下怯弱。
  • 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相对应,比喻意见不合,相抵触。
  • :符合。
  • (chù):降职或罢免。
  • 瘴疠(zhàng lì):指热带山林中湿热蒸郁能使人致病的有毒气体。
  • 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
  • 匮急:困乏危急。

翻译

韩愈禀告:我自小就驽下怯弱,对于其他技艺才能,自己估量没有可以努力的地方,又不了解当世的事务,而且和世人多有抵触。想着最终没有什么可以树立的,就发奋专心于文学。学习却没能学到方法,凡是辛苦而仅有所得的,都只是些空洞的言论,而不适合实际运用,又加上自己荒废。因此学有成就而人生道路更加困顿,年纪大了而智慧更加困窘。现在又因为罪过被朝廷贬黜,到远离京城的蛮荒小县去任职,忧愁烦闷没有寄托,瘴气病气不断侵袭,喘喘不安没有办法盼望早晚。 您年轻有才,言辞优雅而意气风锐,正当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当权者又都是好的官员,拿着几寸长的笔,写满一尺长的纸,高度足够用来谋取爵位,按次序前进,也不会有万分之一不能考中甲科的。现在却乘坐不知深浅的船,进入无人之地,来跟着我询问文章这类事。自身勤勉却事情不顺,言辞恳切而请求简约,不是好的计策。即使让古代的君子,积累道德,隐藏他们的光彩而不显露,封闭他们的言论而不传播,遇到您诚恳的请求,也还是会倒出粮仓,倾其所有来进献。像我这般愚蠢不成器的人,又怎么敢对您有所吝惜呢!只是看您的能力,足够自己奋起。我所有的,就如前面所说,所以遇到事情就羞愧而不敢回答。钱财不足以贿赂您解决困乏危急,文章不足以助您成就事业。满载而来,空囊而归,希望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告。

赏析

这篇文章是韩愈回复窦秀才的书信。信中韩愈坦诚地表述了自己的经历和现状,他自认为才能平庸,与世事多有不合,虽致力于文学却不得其道,最终人生困顿。他对窦秀才的年轻才俊和求贤若渴的环境表示肯定,但也指出跟从自己不是明智之举。韩愈强调自身的不足,表明无法给予窦秀才实际的帮助。从中可以看出韩愈的谦逊和诚恳,也反映出他当时的无奈和自嘲。整体语言朴实真切,情感真挚。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