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是楼记

· 汪琬
崑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馀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馀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誖否耶?
拼音

译文

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馀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誊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缺。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庵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馀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象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预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是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

注释

缃帙:借指书卷。缃,浅黄色;帙书画外面包着的布套。 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裒(póu):聚集。 呻占(zhān):诵读。 跻(jī):登,上升。 翕(xī) :合、聚、 跧(quán):古同“蜷”、 誖(bèi):违背、乖谬。

《传是楼记》是清初散文家汪琬为藏书家徐乾学的藏书楼写的一篇记叙文,出自《尧峰文钞》。文中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藏书楼的情况,然后着重叙述藏书的意义,然后赞扬了徐乾学能运用从书中得到的知识来行事处世。文章说理严密自然,层层深入,语言简练确切。 传是楼楼主徐乾学是明末大学者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进士,曾奉命编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及《明史》,编刻《通志堂经解》,纂集《读礼通考》。他经三十馀年搜罗、集聚,收藏了各类书籍数万卷,为此修了藏书楼。楼成之日,召集子孙,郑重其事地说,我想传一点东西给你们,却不知道传什么好,传土地房产固然好,但未必代代富有;传珍宝鼎彝也不错,但后人未必能世世珍藏……想来想去,还是传下这些书吧——“所传者,惟是矣”。于是,这座楼被命名“传是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崑山:kūn shān,今江苏昆山市。
  2. 徐健菴先生: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今属江苏)人,清代学者。
  3. :yíng,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一说一列为一楹;一说一间为一楹。
  4. :zhuó,砍、削。
  5. 传注义疏:解释儒家经典的文字。传,传述之意,指注释儒家经典的文字;注,解释书中字句;义疏,疏解经义的书。
  6. 日录:逐日记载的文字。
  7. 家乘:记载私家之事的史籍。
  8. 山经:记述山川的著作。
  9. 野史:民间编撰的历史。
  10. 卜筮:bǔ shì,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11. 乐府诗馀:词的别名。
  12. 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的书套。
  13. 裒聚:póu jù,聚集。
  14. 斗靡:竞相奢华。
  15. 保残安陋:守着残缺的东西,安于简陋。
  16. 究极:深入探究。
  17. 事功:事业和功绩。
  18. 对扬:答谢、颂扬。
  19. 休命:美善的命令。
  20. 矜式:敬重和取法。

翻译

昆山的徐健菴先生,在他居住的后边建造了一座楼,共有七间。他吩咐工匠砍削木材制作书橱,收藏了若干万卷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种。经部的书边上附带放上传注义疏之类的书籍,史部的附带放上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类的书,子部的附带放上卜筮、医药方面的书,集部的附带放上乐府诗馀之类的书。总共制作了七十二个书橱,分类排列,各按其类,书籍都用白色的标签和浅黄色的书套,打开书橱,书册灿然可见。于是先生召集他的儿子们登上这座楼,并告诫他们说:“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原本是以清白的家风起家的,我对这种家风耳闻目染已经很久了。大概曾经感慨那些做父辈祖辈的,常常想把自己的土地、财物传给后代,然而子孙未必能够世代富裕;想把自己的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东西传给后代,然而又未必能够世代珍藏;想把自己的园林池台、歌舞车马之类的东西传给后代,然而又未必能够世代享受娱乐。我正把这些当作借鉴。那么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接着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传给你们的只有这个了!”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传是”,并向我汪琬请求写一篇记。我因为衰老多病来不及写,而先生多次写信督促我,最后我回复先生说: 书遭遇的灾难太多了啊!从汉代以来,君主常常拿出高官厚禄来悬赏购买书籍,那些名门贵族公卿,又常常拿出很多钱财来交换书籍,有的亲自动笔,有的吩咐笔吏来抄写记录。然而聚集书籍没多久,就往往至于散失,由此可知藏书是多么困难啊。我却认为藏书的困难比不上守护书的困难,守护书的困难比不上读书的困难,更比不上亲身去体会并且心有所得的困难。所以收藏了却不守护,就如同没有收藏;守护了却不阅读,就如同没有守护。既然已经读了,却有的人嘴里说的和身体做的相违背,心里想的和实际行动相抵触,采摘了花朵却忘记了果实,这就是那些念诵记背、哗众取宠、窃取虚名的人的做法,和不读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广泛阅读,最终则归结到简约。广泛阅读并不是为了炫耀知识的丰富、以多为胜,简约也不是为了保存残缺的东西、安于简陋。善于读书的人把学问的根基建立在对天性和命运的理解上,并深入探究事业和功绩:沿着水流去追溯源头,没有什么不能探究的;明白了事物的本质并用于实际,没有什么不能通达的。尊重所听到的道理,践行所知道的知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够这样吗! 如今健菴先生已经把从书中所得到的知识,上被天子所器重,其次被朝中的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凭借这些来为伟大的事业增添光彩,答谢和颂扬美好的命令,是绰绰有余的了,而且又用这些来训导他的子孙,使他们先后登上高科,取得官职,在当世声名显赫,我汪琬这才感叹地深深叹息,认为读书的益处实在是太大了啊!遵循这样的读书之道,即使传给子孙世代相传,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像我汪琬就无法参与到这件事情中了。我平常资质驽钝、才能低下,担心有书却不能读。到了晚年,又蜷缩在荒僻的山区,耳目闭塞,旧学也已荒废,本来就不足以记载这座楼。不得已勉强接受先生的命令,姑且写了这几句话回复他,先生是否能宽恕我的年老糊涂呢?

赏析

这篇《传是楼记》以徐健菴先生建楼藏书并以此教育子孙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读书、藏书的深刻见解。文章先叙述徐健菴先生建楼藏书的情况,以及他以书传子孙的理念。接着,作者通过阐述藏书之难、守书之难、读书之难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强调了读书要身体力行、心有所得,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知识。然后,作者称赞徐健菴先生不仅自己从书中获益,还能将读书的益处传承给子孙,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文章最后,作者自谦自己才学不足,难以胜任为传是楼作记的任务。

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既有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又有对读书治学的深刻感悟。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汪琬

汪琬

汪琬,字苕文,又字钝庵,学者称钝翁,又称尧峰先生,长洲人。顺治乙未进士,累官刑部郎中。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有《钝翁前后类稿》。 ► 10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