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咏诗 · 其三 · 岁暮愍衰草
注释
- 愍(mǐn):怜悯,哀怜。
- 寒荄(gāi):指冬天的草根。
- 含华佩实:花朵盛开,果实累累。华:同“花”。
- 氛氲(fēn yūn):香气浓郁貌。
- 鳷鹊(zhī què):汉代宫观名。
- 望仙:宫观名。
- 淹留:长期逗留。
- 岩陬(zōu):山角落。
- 霰(xiàn):雪珠。
- 烂熳:杂乱分散的样子 。
- 攒幽:聚集在幽僻之处。
- 寓隙:寄身于缝隙之中。
- 寒皋:寒冷的水边高地。
- 行役: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
- 霣(yǔn):通“陨”,坠落 。
- 崤道:指崤山的道路,地势险峻。
- 长信宫:汉宫名,这里指代冷宫。
- 丹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翻译
怜悯那衰败的野草,衰败的草儿已没了生机模样。在荒芜的小径里日益憔悴,冬天的草根已难以分辨模样。
过去的时光啊在春日之中,从前的日子啊沐浴着春风。那时花草盛开果实累累,垂下绿枝绽放红花。在鳷鹊观的右侧香气弥漫,在望仙观的东边光彩照人。送别之人在淇水畔眷恋哭泣,远方的客人滞留在上宫满心愁绪。
山角落与那海岸边,冰块堆积雪珠凝聚。杂乱的草根四处散落,在幽僻的缝隙中勉强寄身。在寒冷的水边高地密密麻麻铺展开,在险要的石头上吐露纤细稀疏的枝叶。既为君子的离去而惆怅,更为远行者长期在外伤心。
清晨霜露使枝桠洁白,傍晚的霜让天空泛红。九条大道上的芬芳花卉凋零,神灵所用三脊灵茅也坠落受损。崤山道路因风急而艰险难行,秋天到了旅人的衣裳单薄。既为屋檐下的菊花衰败伤感,又为池塘上的兰花凋零悲叹。
花瓣飘落随着风消失殆尽,才知道今年的寒冬来得早。流萤的光亮让蜡烛显得昏暗,大雁的鸣叫声时断时续。衰败枯萎在上演,长信宫里尽显荒芜。红色的台阶长满杂草,颜色憔悴。寒霜剥夺了茎上的紫色,秋风褪去了叶片的绿色。
山上的蔷薇逐渐变得枯黄,水边的芦苇也已泛黄弯折。秋天的大雁稀稀疏疏地往前飞,寒天的鸟儿聚在一起纷飞。荒芜的小径被寒草覆盖,古老的山岩围绕着新长的桐树。园庭渐渐被荒草埋没,霜露每天都沾湿衣裳。
我多么希望能追随清晨远飞的鸟儿,在傍晚一同向西回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衰草在岁暮时的凄惨景象,借此抒发诗人的种种愁绪。诗的开篇直接点明“愍衰草”,奠定了全诗的哀伤基调 。诗人细致描绘了衰草从昔日春日的繁盛到如今岁暮寒冬的憔悴衰败,如“含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与“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形成鲜明对比 。
诗中融入了送别的伤感情绪、对远方行人的牵挂以及诗人自身在时光流转、人生困境中的感慨。如“送归顾慕泣淇水,嘉客淹留怀上宫”表达送别之悲,“既惆怅于君子,倍伤心于行役”抒发对行役之人的同情。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衰草、霜露、流萤、寒鸟等,营造出一种衰败、凋零、冷落的氛围,进一步烘托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悲伤。结尾“愿逐晨征鸟,薄暮共西归”,表达诗人希望能结束漂泊,回归安宁的愿望,使整首诗在愁思中多了一丝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优美精致,意境凄清冷落,是沈约诗歌风格的代表之作。

沈约
沈约的其他作品
- 《 宋书 · 卷三十二 · 志第二十二 · 五行三 》 —— [ 南北朝 ] 沈约
- 《 丽人赋 》 —— [ 南北朝 ] 沈约
- 《 宋书 · 卷五十五 · 列传第十五 · 臧焘 徐广 傅隆 》 —— [ 南北朝 ] 沈约
- 《 梁鞞舞歌 其五 明之君六首 》 —— [ 南北朝 ] 沈约
- 《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 》 —— [ 南北朝 ] 沈约
- 《 宋书 · 卷八十三 · 列传第四十三 · 宗越 吴喜 黄回 》 —— [ 南北朝 ] 沈约
- 《 听蝉鸣应诏诗 》 —— [ 南北朝 ] 沈约
- 《 宋书 · 卷三十一 · 志第二十一 · 五行二 》 —— [ 南北朝 ] 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