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 内揵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拼音

所属合集

#鬼谷子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赣。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邹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冖乐和计谋。首先摘了《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扰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份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鬼谷子·内揵》是春秋时期纵横家鬼谷子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鬼谷子》,内楗篇主要说的是如何给领导建议,以及如何遵守自身主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内揵(qián):“内”指内心、内情,这里指游说时向君主进献内心的想法;“揵”通“楗”,本义为门闩,这里有挟持、控制、引导君主并使其接受某种观点的意思。
  • 就之不用:靠近、趋近;靠近君主却不被任用 。
  • 日进前而不御:使用、接纳;每天都在君主面前却不被接纳任用。
  • 彩色:美色、女色 。
  • 蚨(fú)母之从子蚨母:即青蚨,传说用青蚨的血涂在钱上,花掉后还会飞回。这里比喻紧密相随。
  • 无朕(zhèn):没有迹象、没有征兆;:征兆、迹象 。
  • 详思来楗:详尽思考未来进献的计谋 。
  • 揣切:揣测、估量 。
  • :治理、统治 。
  • 阴德:暗中的德行、暗中相助的恩情 。
  • :这里指与自己主张、志趣相同的人或事物。
  • 大仪:大法,最重要的法则。

翻译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看似关系疏远却实际亲密,有的看似距离很近却实际疏远;主动靠近君主却不被任用,离开反而被君主求访;有的人每天在君主面前却得不到重用,有的人只是远远听到声音君主便朝思暮想。

事情都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要从其根本上建立关系。有的靠道德来结交,有的靠结为朋党亲如朋友,有的靠财物进行联络,有的靠进献美色讨好。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想进宫就能进宫,想离开就能离开;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疏远就能疏远;想靠近君主做事就能靠近,想离开就能离开;想被君主追求就能被追求,想让君主思念就能被思念。就好像青蚨紧紧跟随其子一样,进出没有缝隙,行动没有痕迹,自由来往,没有人能够阻挡。

所谓“内”,就是向君主进献游说之词。所谓“揵”,就是献谋献策。想要游说君主的人一定要妥善谋划,考量君主心意;谋划事情的人一定要遵循规律,顺应形势。暗中思考事情的可行性,明白地讲出事情的得失利弊,以此来控制君主的意志。随着形势变化,及时响应,使自己的计谋与君主的想法相契合。详尽思考未来进献的谋略,使之准确适应当前时势。如果内心的谋划与君主的意图不合,那就不能付诸行动。这时就要揣测估量当前时势的利弊,选择便利的时机和方法去行动,以便随着形势变化而灵活调整策略。如果按照形势变化去调整策略来进献计谋,那么就如同用钥匙开锁一样容易奏效。谈论以往的事情,要先顺着君主的意思言辞温和;谈论未来的事情,要用灵活变化的言辞。善于灵活应变的人,能够洞察地理形势,又能与天理相通,能顺应四季变化,支配鬼神,合于阴阳变化规律,从而统治人民。

看到君主谋划的事情,就能明白他的心意志向。假如自己的谋略与君主做事的意图不一致,那是因为对君主的某些想法还不够了解。表面上与君主亲密但实际上内心并不亲近,这就是表面亲近而暗中疏远。当事情的谋划与君主心意不合时,圣人是不会出谋划策的。

所以说,与君主看似疏远却实际上亲密的人,是因为暗中对君主有恩德;看似距离很近却实际上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同;主动靠近却不被任用的人,是因为他的策略不得当;离开反而被君主求访的人,是因为事情的发展需要他的才略;每天在君主面前却得不到任用的人,是因为举措与君主心意不合;君主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的人,是因为其谋划正好符合君主心意,而君主正等待此人来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没有看清形势、找到与自己主张相同的情况时就贸然行动,定会遭遇挫折;在还没有掌握对方真实情况就去游说,一定会遭到否定。明白对方的真实情况后再制定相应策略,这样无论是进还是退,是进献计谋还是开放策略,都可以随心所欲。所以圣人成就大事,都是凭借这种对情况的预先了解来控制万事万物。

至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要先从《诗》《书》等经典中汲取智慧,综合谈论事情的利弊得失,讨论去留的决策。想要与君主契合的就采用“内”的策略,想要离开君主的就采用“外”的策略。运用“外”“内”之术,一定要明白其中的规律和方法。预测未来的事情,遇到疑惑就当机立断解决。决策要没有失误,建立功勋和德行,治理好名声并融入国家产业之中,这就是运用“揵”术符合君主心意并被采纳。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混乱不明事理,那就要运用“揵”术改变这种局面。当自己内心深知其中道理而外部条件尚不允许时,要巧妙游说使君主能豁然开朗。如果君主有指令传来,要主动迎接并运用自己的策略来处理。如果想要离开,就要趁着危机局势顺势提出。事情在循环变化中发展,不知走向时,要懂得及时退让,这是处事的重要法则。

赏析

《鬼谷子·内揵》内容围绕君臣关系展开,探讨如何运用智谋与权术处理与君主的关系并施展自己的抱负。

从方法论来说,它强调要了解事物内在联系与规律(“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根据形势发展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与君主建立关系、进献谋略。如列举靠道德、党友、财货、采色等方式进行结交,还说明了不同情况下对君主的应对策略,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等,展示出很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文中对于君臣关系的分析入木三分,通过“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等多种对比鲜明的描述,生动揭示了君臣相处的复杂多变,让读者对宫廷政治和人际交往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思想深度来讲,它认为获得君主信任、施展计谋要“得其情乃制其术”,重视对君主真实心意的把握,主张顺应时势、权衡利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处世哲学。同时也强调圣人凭借对情况的预先了解来处理事务,突出了“先知”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凸显出一种高瞻远瞩和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态度 。

整体语言简洁有力,善用排比句,如“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增强说服力与气势,使观点更加鲜明清晰。 其丰富的智谋、对政治关系的敏锐洞察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后人研究古代政治权谋以及人际交往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 ,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 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 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