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 内揵
所属合集
译文
序
注释
- 内揵(qián):“内”指内心、内情,这里指游说时向君主进献内心的想法;“揵”通“楗”,本义为门闩,这里有挟持、控制、引导君主并使其接受某种观点的意思。
- 就之不用:就:靠近、趋近;靠近君主却不被任用 。
- 日进前而不御:御:使用、接纳;每天都在君主面前却不被接纳任用。
- 彩色:美色、女色 。
- 蚨(fú)母之从子:蚨母:即青蚨,传说用青蚨的血涂在钱上,花掉后还会飞回。这里比喻紧密相随。
- 无朕(zhèn):没有迹象、没有征兆;朕:征兆、迹象 。
- 详思来楗:详尽思考未来进献的计谋 。
- 揣切:揣测、估量 。
- 牧:治理、统治 。
- 阴德:暗中的德行、暗中相助的恩情 。
- 类:这里指与自己主张、志趣相同的人或事物。
- 大仪:大法,最重要的法则。
翻译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看似关系疏远却实际亲密,有的看似距离很近却实际疏远;主动靠近君主却不被任用,离开反而被君主求访;有的人每天在君主面前却得不到重用,有的人只是远远听到声音君主便朝思暮想。
事情都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要从其根本上建立关系。有的靠道德来结交,有的靠结为朋党亲如朋友,有的靠财物进行联络,有的靠进献美色讨好。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想进宫就能进宫,想离开就能离开;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疏远就能疏远;想靠近君主做事就能靠近,想离开就能离开;想被君主追求就能被追求,想让君主思念就能被思念。就好像青蚨紧紧跟随其子一样,进出没有缝隙,行动没有痕迹,自由来往,没有人能够阻挡。
所谓“内”,就是向君主进献游说之词。所谓“揵”,就是献谋献策。想要游说君主的人一定要妥善谋划,考量君主心意;谋划事情的人一定要遵循规律,顺应形势。暗中思考事情的可行性,明白地讲出事情的得失利弊,以此来控制君主的意志。随着形势变化,及时响应,使自己的计谋与君主的想法相契合。详尽思考未来进献的谋略,使之准确适应当前时势。如果内心的谋划与君主的意图不合,那就不能付诸行动。这时就要揣测估量当前时势的利弊,选择便利的时机和方法去行动,以便随着形势变化而灵活调整策略。如果按照形势变化去调整策略来进献计谋,那么就如同用钥匙开锁一样容易奏效。谈论以往的事情,要先顺着君主的意思言辞温和;谈论未来的事情,要用灵活变化的言辞。善于灵活应变的人,能够洞察地理形势,又能与天理相通,能顺应四季变化,支配鬼神,合于阴阳变化规律,从而统治人民。
看到君主谋划的事情,就能明白他的心意志向。假如自己的谋略与君主做事的意图不一致,那是因为对君主的某些想法还不够了解。表面上与君主亲密但实际上内心并不亲近,这就是表面亲近而暗中疏远。当事情的谋划与君主心意不合时,圣人是不会出谋划策的。
所以说,与君主看似疏远却实际上亲密的人,是因为暗中对君主有恩德;看似距离很近却实际上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同;主动靠近却不被任用的人,是因为他的策略不得当;离开反而被君主求访的人,是因为事情的发展需要他的才略;每天在君主面前却得不到任用的人,是因为举措与君主心意不合;君主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的人,是因为其谋划正好符合君主心意,而君主正等待此人来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没有看清形势、找到与自己主张相同的情况时就贸然行动,定会遭遇挫折;在还没有掌握对方真实情况就去游说,一定会遭到否定。明白对方的真实情况后再制定相应策略,这样无论是进还是退,是进献计谋还是开放策略,都可以随心所欲。所以圣人成就大事,都是凭借这种对情况的预先了解来控制万事万物。
至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要先从《诗》《书》等经典中汲取智慧,综合谈论事情的利弊得失,讨论去留的决策。想要与君主契合的就采用“内”的策略,想要离开君主的就采用“外”的策略。运用“外”“内”之术,一定要明白其中的规律和方法。预测未来的事情,遇到疑惑就当机立断解决。决策要没有失误,建立功勋和德行,治理好名声并融入国家产业之中,这就是运用“揵”术符合君主心意并被采纳。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混乱不明事理,那就要运用“揵”术改变这种局面。当自己内心深知其中道理而外部条件尚不允许时,要巧妙游说使君主能豁然开朗。如果君主有指令传来,要主动迎接并运用自己的策略来处理。如果想要离开,就要趁着危机局势顺势提出。事情在循环变化中发展,不知走向时,要懂得及时退让,这是处事的重要法则。
赏析
《鬼谷子·内揵》内容围绕君臣关系展开,探讨如何运用智谋与权术处理与君主的关系并施展自己的抱负。
从方法论来说,它强调要了解事物内在联系与规律(“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根据形势发展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与君主建立关系、进献谋略。如列举靠道德、党友、财货、采色等方式进行结交,还说明了不同情况下对君主的应对策略,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等,展示出很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文中对于君臣关系的分析入木三分,通过“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等多种对比鲜明的描述,生动揭示了君臣相处的复杂多变,让读者对宫廷政治和人际交往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思想深度来讲,它认为获得君主信任、施展计谋要“得其情乃制其术”,重视对君主真实心意的把握,主张顺应时势、权衡利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处世哲学。同时也强调圣人凭借对情况的预先了解来处理事务,突出了“先知”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凸显出一种高瞻远瞩和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态度 。
整体语言简洁有力,善用排比句,如“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增强说服力与气势,使观点更加鲜明清晰。 其丰富的智谋、对政治关系的敏锐洞察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后人研究古代政治权谋以及人际交往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