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绎:即梁元帝,字世诚,自号金楼子。南北朝时期南梁皇帝。
- 花枝:这里指花。
- 行人:出行在外的人。
- 泽:通“释”,消散。
- 谩道:不要说。
翻译
【其一】 分别之后就不再一起攀折花枝了,分别之后书信也不再往来。想要寻找出行在外的人去传递消息,衣服常常被潮水浸湿天黑应该就会回来。 【其二】 三月的桃花带着如面脂般的色彩,五月新的油脂好用来煎消散。不要再次来到岸边却不寄给人东西,不要说江中没有往来的商人。
赏析
这两首别诗情感较为复杂。第一首诗表达了分别后双方中断联系的状态以及渴望得知对方消息的心情,以“衣常潮水暝应还”来寄托一种期盼。第二首诗通过对桃花、油脂等景物的描写和“莫复临地不寄人”等语句,似乎在提醒不要错过传情达意的机会,也反映出某种嗔怨情绪。诗中意象选取较为独特,语言简洁而有韵味,将离别后的思念、期盼以及一些微妙情绪展现了出来。

萧绎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萧绎于514年封湘东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荆州,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
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将领以5万兵马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随后,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襄阳都督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颍陵现存一对石兽(方旗庙石刻)。
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