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追和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黏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钓鳌(áo)客:指豪迈有大志的人。传说东海中有大鳌能移动蓬莱等仙山,有龙伯国人曾钓起六只大鳌 。
- **削迹:隐居。
- **种瓜侯:指秦东陵侯召平在秦亡后沦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
- ****吴会(kuài)**:今浙江绍兴一带。
- **三伏: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统称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五湖:通常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
- **旄(máo)头:即昴星,古人认为它是胡星,这里指代金兵。
- **孤负:同“辜负”,对不住。
-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有“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之评价。
- **百尺卧高楼:陈登瞧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自己睡大床,让许汜睡小床。这里借此典故表达不屑于碌碌无为。
翻译
我本是胸怀壮志如举手钓鳌的豪迈之人,如今却像隐居种瓜的秦东陵侯召平般退隐避世。再次来到吴会之地,此时正值三伏酷热之时,不久就能见到五湖的秋色了。耳边尽是世事艰难的风波动荡之声,身外的功名又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可哪有道路让我去射杀金兵为国立功呢?真是辜负了男子汉的远大志向,满心惆怅望着故乡充满了哀愁。
常常梦到中原大地,老泪纵横流遍了江南各地。我像陈登那样有着湖海一般的豪迈气概 ,不屑于求田问舍,只愿高卧百尺高楼。如今头发稀疏且两鬓已被白霜沾染,清冷的夜晚,盆倾一般的大雨落下,很高兴听到雨水在瓦沟中流淌的声音。我犹然还有壮志雄心,就让它随着百川滔滔流淌,永不停歇吧。
赏析
这首词通过追古抚今,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上阕先以“钓鳌客”“种瓜侯”自比,展现了自己曾经的豪迈与如今的落魄。“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真切地写出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和追求功名的渺茫。“何路射旄头”一句,直接点明了未能报国的无奈与痛苦,“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则将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对故乡的思念融合在一起。下阕“梦中原,挥老泪”,突显了对沦陷中原的深切牵挂和痛心。以陈登自比,既展现了豪迈之气,又映衬出与现实的反差。“短发霜黏两鬓”写尽岁月沧桑,而“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在描绘生活场景中,暗示内心的孤寂。最后“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陡然振起,表明尽管时光老去、壮志未酬,但那颗豪迈的雄心仍像百川一样奔腾不息,凸显了作者老而弥坚的气概。整首词情感起伏跌宕,苍劲悲壮,意境雄浑。
张元干
张元干,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423篇诗文
张元干的其他作品
- 《 游东山二咏次李丞相韵鳣溪 》 —— [ 宋 ] 张元干
- 《 诉衷情令 》 —— [ 宋 ] 张元干
- 《 念奴娇 · 其三代洛滨次石林韵 》 —— [ 宋 ] 张元干
- 《 春光好 》 —— [ 宋 ] 张元干
- 《 偶成寄友人 》 —— [ 宋 ] 张元干
- 《 次韵文老使君宗兄见赠近体佳什两篇仆与公别四十馀年一旦邂逅情著于辞 》 —— [ 宋 ] 张元干
- 《 祖颖漕使希道使君以绝句相酬答聊成二章解嘲并发一笑 》 —— [ 宋 ] 张元干
- 《 喜迁莺 · 其一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 》 —— [ 宋 ] 张元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