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 御制大乘妙法莲华经序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葉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 溯求其源,肇彼竺乾流于震旦,爰自西晋沙门竺法护者初加翻译,名曰《正法华》。暨东晋龟兹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重翻,名曰《妙法莲华》。至隋天竺沙门阇那、笈多所翻者,亦名《妙法》。虽三经文理重沓互陈,而惟三藏法师独得其旨。第历世既远,不无讹谬,匪资刊正,渐致多疑,用是特加旧校,仍命镂梓,以广其传。 呜呼!如来愍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历劫缠绕无有出期,乃为此大事因缘现世,敷畅妙旨,作殊胜方便,俾皆得度脱超登正觉。此诚济海之津梁,而烛幽之慧炬也。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能秉心至诚,持诵佩服,顶礼供养,即离一切苦恼,除一切业障,解一切生死之厄。不啻如饥之得食,如渴之得饮,如寒之得火,如热之得凉,如贫之得宝,如病之得医,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其为快适欣慰,有不可言。 噫!道非经无以寓,法非经无以传。缘经以求法,缘法以悟道,方识是经之旨,清净微妙第一希有。遵之者则身臻康泰,诸种善根圆满具足,如莲华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蕴皆空、六根清净,遄跻上善,以成于正觉者不难矣。苟或沉迷胶固,甘心堕落,绝灭善根,则身罹苦趣,轮回于生死之域者,其有纪极哉!虽然善恶两途,由人所趋,为善获吉,为恶获凶,幽明果报,不爽锱铢。观于是经者,尚戒之哉!尚勉之哉! 永乐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拼音

所属合集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耆阇崛山:读作“qí shé kū shān”,又译为灵鹫山。
  • 阿罗汉:梵语 Arhat 的音译,也叫“罗汉”。
  • 憍陈如:梵语 Kaundinya 的音译。
  • 摩诃迦葉:梵语 Mahākāśyapa 的音译。
  • 布濩:分布。
  • 竺乾:印度的古称。
  • 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 龟兹:读作“qiū cí”,古代西域国名。

翻译

释迦牟尼往昔在耆阇崛山中,和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葉等无量多的众人,演说大乘真经,名叫《无量义》。那时,天上降下珍宝之花,分布充满,智慧光芒显现祥瑞,照亮幽暗和明显之处,整个佛的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和天都前所未有地得到,都欢喜赞叹。认为这部经,乃是诸佛如来秘密的宝藏,神奇微妙难以揣测,广大难以形容,所以能拔出沉溺之人的深沉流转,拯救昏迷之人迷失的本性,功德宏大深远,无法有边际。 追溯它的源头,开始于印度流传到中国,自从西晋的沙门竺法护最初加以翻译,名叫《正法华》。到东晋龟兹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重新翻译,名叫《妙法莲华》。到隋朝天竺的沙门阇那、笈多所翻译的,也叫《妙法》。虽然这三部经的文辞义理有重复交替陈述的地方,但只有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独自领会到它的主旨。只是历经世代久远,不免有错误,没有凭借校订改正,逐渐导致很多疑惑,因此特意加以旧有的校订,还下令雕版印刷,来广泛传播它。 哎呀!如来怜悯众多众生,有着种种性子、种种欲望、种种行为、种种记忆和想法的分别,历经劫难缠绕没有出来的期限,于是为了这重大事情的因缘现身,铺陈畅说奇妙的旨意,作出特别殊胜的方便法门,使他们都能得到超度解脱提升到正觉。这实在是渡海的桥梁,而照亮幽暗的智慧火炬啊。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能秉持内心极其真诚,持诵、信服奉行,顶礼、供养,就会远离一切苦恼,除去一切业障,解脱一切生死的苦难。不止像饥饿的得到食物,像口渴的得到饮用水,像寒冷的得到火,像炎热的得到凉爽,像贫穷的得到财宝,像生病的得到医治,像孩子得到母亲,像渡河的得到船。那种快乐舒适欣慰,无法用言语描述。 唉!道没有经就无法寄托,法没有经就无法传扬。沿着经来寻求法,沿着法来领悟道,才认识到这部经的旨意,清净微妙第一稀有。遵循它的人则自身能达到安康泰然,各种善根圆满具备,像莲花出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