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注释
- 严关:嘉峪关,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长城的西部终点。(读作:yán guān)
- 征人:出征的人。
- 飞阁:高耸的楼阁。
- 缭垣:环绕的城墙。(读作:liáo yuán)
- 陇云:陇山上的云彩。
- 天山:此指祁连山,在今甘肃省境内。(读作:tiān shān)
- 巉削:山势陡峭险峻。(读作:chán xuē)
- 瀚海:指沙漠。(读作:hàn hǎi)
- 崤函:崤山和函谷关,中国古代的险关要隘。(读作:xiáo hán)
- 尉侯:泛指守边的军官。
- 博望:指张骞,因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 星槎:槎,木筏。星槎,指往来于天河的木筏,这里借指张骞的出使西域。(读作:xīng chá)
- 凿空:开通道路。
- 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读作:jiā)
- 敕勒:古代北方民族名,其民歌为《敕勒歌》。
-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读作:kōng tóng)
- 贰负:传说中的神,后被天帝惩罚。这里指凶恶的敌人。
- 弃繻:汉代终军年十八被选为博士弟子,入关时,他放弃繻(用作通行证的帛),表示决心创立功业。后因以“弃繻”表示年少立大志。(读作:qì rú)
- 赐环:古代天子将放逐之臣召回,叫赐环。
翻译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嘉峪关高耸百尺,矗立在天的西边,万里出征的人在此停下马蹄。 高耸的楼阁远远地连着笔直的秦地树木,环绕的城墙斜压着陇地低垂的云彩。 天山险峻陡峭,像人摩肩而立,浩瀚的沙漠苍茫一片,望过去让人迷惘。 谁说崤山和函谷关是千古险关呢?回头看,它们只不过像一颗泥丸罢了。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二》 东西两边的守边军官往来相通,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道路,这是令人赞叹的壮举。 塞下传来吹奏《敕勒歌》的胡笳声,在楼头倚剑,仿佛与崆峒山相接。 长城边,在寒冷的月夜饮马,古老的戍堡上,盘雕在大漠风中翱翔。 除了卢龙和山海关的险峻,东南地区哪有此关雄伟呢?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三》 敦煌的旧边塞已废弃在荒烟之中,今天的阳关是古代的酒泉。 不像楚汉相争时以鸿沟划分界限,如今全部收服,统一于太平盛世。 在声威宣扬、制服凶恶敌人之后,在拓展疆土、击败匈奴之前。 如果西域不是靠神武之师平定,什么时候这个地方才能停止戍边呢?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四》 一人骑马刚过去就关闭了城关,回首中原,泪水潸然而下。 像终军那样立志的人离去后,有谁能认识呢?班超投笔从戎,功成后年老还乡。 夺取了胜利,却已看淡荣誉,唱着杨柳曲,头发已斑白。 我来到这里有别样的征途感慨,不是因为年老盼望被召回。
赏析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这首诗描绘了嘉峪关的雄伟险峻和周围的壮丽景色,同时通过与崤函之险的对比,突出了嘉峪关的重要地位。诗中的“严关百尺界天西”,形象地表现了嘉峪关的高大威严;“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通过对楼阁、城墙与周围景物的描写,展现出嘉峪关的雄伟气势;“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则描绘了天山的险峻和沙漠的苍茫,烘托出嘉峪关所处环境的艰险;最后一句“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以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嘉峪关的战略重要性。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二》 此诗描述了嘉峪关地区的军事和地理情况,以及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诗中通过对尉侯往来、博望星槎等历史事件的提及,展现了嘉峪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描绘了边疆的独特风情和雄伟气势;“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则通过对长城、古戍的描写,烘托出边疆的荒凉和战士们的艰辛;最后一句“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再次强调了嘉峪关的雄伟和重要。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三》 这首诗回顾了历史,强调了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的重要性。诗中“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描绘了边塞的变迁;“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迹入尧天”,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赞美;“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叙述了国家在边疆的武功和成就;最后一句“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强调了国家的武力对于维护边疆安定的重要性。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志向。诗中“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表现了诗人离开中原的不舍和感慨;“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用终军和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薄和岁月的感慨;最后一句“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表明诗人此次前来并非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有着更深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