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念奴娇

霁空虹雨,傍螀啼莎草,宿鹭汀洲。隔岸人家砧杵急,微寒先到帘钩。步幄尘高,征衫酒润,谁暖玉香篝。风灯微暗,夜长频换更筹。 应是雁柱调筝,鸳梭织锦,付与两眉愁。不似尊前今夜月,几度同上南楼。红叶无情,黄花有恨,孤负十分秋。归心如醉,梦魂飞趁东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螀(jiāng):一种蝉。
  • 玉香篝(gōu):薰笼的美称。
  • 更筹: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
  • 雁柱: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 鸳梭:织布梭子的美称。

翻译

雨过天晴彩虹如挂在空中,旁边秋蝉在莎草间鸣叫,夜鹭栖息在汀洲之上。对岸人家急促地捣衣声,微微的寒意首先来到了帘钩处。在帷幕中行走灰尘扬起,出征者的衣衫被酒沾湿,谁来温暖那薰香的笼子。风灯微弱昏暗,夜晚漫长频繁地更换更筹。 应是用弦柱调试着筝,用鸳梭编织着锦,却都交付给双眉的愁苦。不像在酒杯前今夜的月亮,几次一同登上南楼。红色的叶子没有情意,黄色的花朵带着恨意,辜负了这十分美好的秋天。归心好似沉醉,梦魂飞着追逐那东流的水。

赏析

这首词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景象和人物的心境。上阕通过描写雨后天晴、螀啼草宿、砧杵声声等场景,营造出一种略带凄凉的氛围,同时写出了夜的寂静和漫长。下阕则重点写人物的愁绪,借筝、锦等表达心中的愁苦,把感情寄托于眼前的秋景,红叶无情、黄花有恨,衬托出满怀的哀怨和无奈。最后以归心如醉和梦魂飞逐东流作结,强化了想要归去的急切心情。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眷恋之情。

陈允平

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词人。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生卒年不详,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少从杨简学,德祐元年(1275)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经同官袁洪营救得免。后被征,北赴大都。晚年隐居四明日湖。 著有诗集《西麓诗稿》一种、词集《西麓继周集》、《日湖渔唱》词二种,另有《蜩鸣集》,今佚。 ► 35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