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蛩

· 张耒
寒蛩振翼声骚骚,夜深月影在蓬蒿。 老人虽眠睫不交,愁窗人寂灯无膏。 荒城鸣金睥睨高,北斗下挹江南涛。 悲笳三奏老鸡号,晨光出山开泬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
  • 骚骚:形容声音嘈杂。
  • 蓬蒿:蓬草和蒿草,借指荒野。
  • 睥睨(pì nì):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
  • 泬(xuè)寥:亦作“泬漻”,清朗空旷貌。

翻译

深秋的蟋蟀振动翅膀发出嘈杂声音,深夜时分月影落在蓬蒿之上。老人虽然睡了但睫毛不闭拢,带着愁绪望着窗户周围寂静灯也没有了灯油。荒城上传来敲击金属的声音和高高矗立的城墙上的短墙,北斗往下仿佛舀取着江南的波涛。悲凉的胡笳吹奏了三次老鸡开始啼叫,晨光出现山头变得清朗空旷。

赏析

这首诗以深夜的景象开篇,描绘了寒蛩之声和月影下的荒野,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老人虽眠却寐不安,凸显其内心的愁绪。荒城、鸣金、北斗等景象增加了环境的苍凉感。悲笳之声和鸡号进一步烘托出悲凉的情绪。最后以晨光出现,泬寥的景象收尾,展现出时间的流转和景象的变化。全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和声音描写,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孤寂、愁闷和凄凉的意境。

张耒

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担任过起居舍人,人称张右史,晚年旅居陈州(河南省淮阳),陈州古地名为宛丘,故又称宛丘先生,因张耒“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或称其为“肥仙”。张耒青年时游学陈州,得到苏辙指点,并经苏辙引荐入苏轼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