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马寺

· 张耒
秋林转层崖,步踏落叶响。 森森夹路竹,矗矗羽林仗。 精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 累累霜果悬,落落寒木壮。 房深灯火暖,纵饮颇酣畅。 山寒夜已深,岭白月微上。 天明寺南去,幽路隘而昉。 林分径忽断,浅涧阔逾丈。 崩奔被涧石,大小非一状。 丸丸列囷廪,落落排瓮盎。 鸣泉走石罅,联络弄清涨。 喧颓竞飞漱,派泻或平漾。 群行命朋俦,困息植吾杖。 沿松见奇鼠,石蟹侑朝饷。 深行耳目静,挤险谁复让。 寒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 秋晖堕平野,暮鸟啼青嶂。 徜徉未知返,欲去意先怆。 膏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 当其两自得,厌满绝馀望。 乃知山林乐,岂为隐者妄。 况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 遑遑施仁义,此固圣贤量。 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层崖:层层叠叠的山崖。
  • 森森:形容竹子繁密的样子。
  • 矗矗:高耸的样子,这里指羽林卫队的仪仗。
  • 精庐:精致的僧舍。
  • :山沟或山谷。
  • 累累:果实多的样子。
  • 寒木:秋冬季节的树木。
  • 纵饮:尽情饮酒。
  • 隘而昉:狭窄而开始的地方。
  • 丸丸:形容石头圆润的样子,如仓库的谷物堆积。
  • 囷廪:古代的圆形谷仓。
  • 落落:稀疏的样子。
  • 派泻:水流分开流下。
  • 朋俦:朋友伙伴。
  • 石蟹:岩石上的螃蟹。
  • 沮溺:古代隐士,此处借指自己。

翻译

秋天的树林变换着层次,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 路边的竹林茂密,像羽林卫队的仪仗般挺立。 寺庙隐藏在深深的山谷中,大门敞开,殿堂开阔明亮。 挂满了霜果的枝头,稀疏的寒木显得更加雄壮。 房间深处灯光温暖,畅饮间心情舒畅。 随着夜晚山寒加深,月光微微升起。 天亮时离开寺庙向南,小路曲折而狭长。 树林分开后小径忽然中断,浅浅的涧水宽达丈余。 石头滚落涧中,大小形状各异。 如同粮仓排列,石头稀疏如酒坛。 泉水沿着石缝流淌,清澈的水面荡漾。 溪流声喧闹,有的瀑布直泻,有的平静如镜。 朋友们相伴而行,累了就倚杖休息。 沿途看见奇特的老鼠和石蟹,它们成了早晨的伴食。 深入山林,耳目清净,面对险境无人争抢。 冷风吹过老树成荫,暖阳照在赤色崖壁上。 秋日的阳光洒在平原,傍晚鸟儿在青色山峦间啼叫。 流连忘返,想离开却又心生惆怅。 美食与野蔬,美好与恶劣全凭个人喜好。 在这山林之乐中,隐居并非虚妄。 况且我不问世事,枯槁的生活本该如此。 忙于行善积德,那是圣贤的追求。 我只是个懒散之人,无法强迫自己变得精明。

赏析

张耒的这首诗描绘了游历白马寺的所见所感,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山林的宁静与深远。诗人通过“秋林”、“落叶”、“森森竹林”、“霜果”等元素,构建了一幅秋季山行的画卷,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同时,诗中融入了饮酒、观景、交友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如“当其两自得,厌满绝馀望”,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满足的追求。诗人以自身的经历,揭示了隐逸生活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理想生活的选择,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宋诗的清新与深沉并存的特点。

张耒

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担任过起居舍人,人称张右史,晚年旅居陈州(河南省淮阳),陈州古地名为宛丘,故又称宛丘先生,因张耒“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或称其为“肥仙”。张耒青年时游学陈州,得到苏辙指点,并经苏辙引荐入苏轼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 2271篇诗文

张耒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