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

脩禊洛之滨,湍流得素鳞。 多惭折腰吏,来作食鱼人。 水发黏篙绿,溪毛映渚春。 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莼。
拼音

所属合集

#上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脩禊(xiū xì):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三国 魏 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 素鳞:白色的鱼,这里指鳜鱼。
  • 折腰吏:指下级官吏,这里是诗人自谦之词,典出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 溪毛:溪边的野菜。
  •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
  • 紫线:这里可能是形容江莼的样子,江莼是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翻译

在洛水之滨举行修禊的活动,在湍急的水流中捕得成双的白色鳜鱼。我满心惭愧啊,身为这卑下的小吏,却能来品尝这鲜美的鱼。河水涨起,把船篙都染绿了,溪边的野菜在水中小洲边映衬着一片春日的景色。此时风沙暂时远去,我不禁又回忆起江中的紫线般的莼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上巳日在午桥石濑的所见所感。诗的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在传统的修禊之日于洛水边捕得鳜鱼。“多惭折腰吏,来作食鱼人”,流露出诗人身为小吏的自谦与复杂心境。中间两联写景,绿水黏篙、溪毛映渚,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春日水滨图,展现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尾联“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莼”,由眼前之景联想,既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纷争的片刻惬意,又借“忆江莼”流露出对故乡或理想生活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境悠远,将诗人的自身境遇、眼前妙景与思绪的流转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