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如晦宰吴江

吴江田有粳,粳香舂作雪。 吴江下有鲈,鲈肥脍堪切。 炊粳调橙齑,饱食不为餮。 月从洞庭来,光映寒湖凸。 长桥坐虹背,衣湿霜未结。 四顾无纤云,鱼跳明镜裂。 谁能与子同,去若秋鹰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īng):一种黏性较强的稻米,这里指吴江特产的稻米。
  • 粳香:稻米的香味。
  • (chōng):用杵或臼捣碎谷物。
  • 脍堪切:切得细的鱼片,形容鲈鱼肉质鲜美。
  • 橙齑(jī):橙子的汁液和腌菜,这里指调味品。
  • 餮(tìe):古代指贪吃的人,这里用来形容吃得满足但不奢侈。
  •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这里是泛指。
  • 虹背:彩虹的倒影,形容长桥映在水中的美景。
  • 霜未结:霜尚未凝结,形容夜晚的清凉。
  • 纤云:一丝云彩。
  • 鱼跳明镜裂:鱼儿跃出水面,如同打破明亮的镜子,形容湖面的宁静。

翻译

吴江的田里种着优质稻米,稻米的香气研磨成雪白的米浆。江中游弋着肥美的鲈鱼,新鲜的鱼片切得恰到好处。烹饪时加入橙子的酸味,即使吃得饱也显得不贪食。月光从洞庭湖洒来,照亮寒冷的湖面,使它更显突出。我们坐在长桥上,背后是彩虹般的倒影,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但霜还未凝结。四周没有一丝云彩,鱼儿跃出水面,如同明亮的镜子破裂。谁还能像这样,与你一同离去,就像秋天的鹰展翅疾飞。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裴如晦赴任吴江为背景,通过描绘吴江的稻米、鲈鱼、月色和自然景色,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丰饶与美丽。诗人以“粳香”、“脍堪切”等细节,表达了对朋友即将享受的地方的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友人的祝福。月光、长桥、鱼跃等画面,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卷,展示了友情的深厚和对离别的不舍。结尾处的比喻“去若秋鹰掣”,既表达了对友人才情的赞美,也寄寓了对友人前程的期许,寓意深远。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