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羽以匹夫勇,起于陇亩中。 遂将五诸侯,三年成霸功。 天下欲灭秦,无不慕强雄。 秦灭责以德,豁达归沛公。 自矜奋私智,奔亡竟无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匹夫勇:单凭个人的勇力,指不用智谋,只靠蛮干
  • 陇亩(lǒng mǔ):田地
  • (jiàng):率领
  • 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的军队
  • 霸功:称霸的功业
  • (jīn) :自夸,自恃
  • 私智:自以为是的见识、智谋
  • 奔亡:逃跑,逃亡

翻译

项羽凭借着个人的勇力,从乡野之中崛起。他于是率领着五国诸侯的军队,经过三年的时间成就了称霸天下的功业。当时天下人都想要灭掉秦朝,没有不仰慕那些强大英雄的。秦朝灭亡后治理天下应该凭借德政,而那豁达大度的人最终是沛公刘邦。项羽却自高自大,一味地凭借自己自以为是的智谋行事,最终落得逃窜流亡,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

赏析

这首诗是梅尧臣对项羽一生的评价。开篇点明项羽以匹夫之勇从平凡出身崛起,短短三年带领诸侯成就霸业,展现了项羽初期的不凡与辉煌,突显了其崛起之迅速与强大的武力。诗中提到天下渴望灭秦时人们对强者的向往,为后面阐述两种不同治国理念和命运埋下伏笔。将项羽与刘邦对比,表明秦灭后需要的是仁德治国,而项羽矜于私智、刚愎自用,不懂得运用正确的治理方式。最后“奔亡竟无终”形象地概括了项羽孤注一掷、最终失败逃亡身死的悲惨结局。整首诗立意深刻,通过对项羽一生得失的评判,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思考,以及强调君主治国需德才兼备,切不可盲目自大、刚愎自用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启示意义。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