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 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 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 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 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 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 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辨雄。 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 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 以巧比戏弈,以声喻鸣桐。 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 然古有登歌,缘辞合徵宫。 辞由士大夫,不出于瞽矇。 予言与时辈,难用犹笃癃。 虽唱谁能听,所遇辄瘖聋。 诸君前有赠,爱我言过丰。 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 虽欲一一报,强说恐非衷。 聊书类顽石,不敢事磨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曾不专其中曾(zēng):乃,竟。此句说圣人对于诗歌表达,并不只专注于诗歌本身。
  • 自下而磨上:下面的人通过诗歌对上面的执政者进行讽喻劝诫。:在这里有讽喻、规谏的意思。
  • 迩来道颇丧迩(ěr)来:近来。意思是近来诗歌的正道很是衰微。
  • 经营唯切偶:写诗只致力于对仗工整。经营:谋划,这里指作诗创作 ;切偶:对仗工巧。
  • 荣利因被蒙:凭借诗歌获取荣名利禄。被蒙:得到,蒙受。
  • 缘辞合徵宫:根据文辞来配合五音(徵(zhǐ)、宫等)。
  • 笃癃(dǔ lóng):重病,这里比喻自己的言论难以被时人接受,如同身患重病难以行动。
  • 瘖聋(yīn lóng):哑巴和聋子,这里指不接受、不理会。
  • 响合如笙丛:你们兄弟之间相互应和,如同笙管齐鸣。笙丛:笙管。
  • 磨砻(mó lóng):磨石。这里指精心雕琢。

翻译

圣人对于作诗这件事,并非只把精力放在诗歌本身。 是因为有事被激发,借助外物兴发情感而得以抒发。 由下面的人作诗讽喻上面的执政者,这就称作《国风》。 《雅》《颂》中的篇章,讽刺或赞美君王,道理也是相同的。 写诗不只是为了认识鸟兽等物,也并非只追求文字的精巧。 屈原创作《离骚》,是哀怜自己志向不得实现。 他愤世嫉俗的情绪,寄托在草木虫等意象中。 近来诗歌的正道衰落了,写出来的作品常常内容空洞。 描写烟云只是描绘其外形,歌颂花草只咏叹颜色。 描写人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引用古事只为辩论争雄。 写诗只谋求对仗工整,借此谋取荣华利益。 这使得世间的人,只把诗歌当作一种技艺。 把诗歌的精巧比作下棋游戏,把诗歌的韵律比作桐木鸣琴。 唉,这样的现象是多么浅陋啊,甘愿就此默默无言。 然而古代有登上殿堂奏乐歌唱,依据文辞来配合音律。 诗歌文辞由士大夫创作,而不是盲人乐师。 我所说的话与时下众人的想法相悖,难以被接受就像患了重病。 虽然大声疾呼但谁又能听进去呢,所遇到的都是些充耳不闻的人。 诸位之前有赠诗给我,对我的喜爱夸赞言辞太过丰盛。 你们真是贤能的好兄弟,彼此应和就像笙管齐鸣和谐动听。 虽然想要一一回信答谢,勉强诉说恐怕并非出自真心。 我姑且写下这些像顽石一样粗陋的文字,不敢精心雕琢。

赏析

这首诗是梅尧臣对韩氏兄弟赠诗的回应,也是他诗歌理论的集中阐述。开篇诗人强调诗歌创作源于对生活的感发,承接圣人作诗的观点阐述《国风》《雅》《颂》创作的主旨在于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寄托情感。通过对比批判当前诗坛重形式、求名利、内容空洞等不良风气,展现出诗人对诗歌正道衰微的忧虑 。接着又感慨自己所倡导的诗歌理念难以被时人接受。诗中赞赏韩氏兄弟情谊深厚,结尾以自谦态度回应他们的赠诗。此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诗中展现出梅尧臣高尚的诗歌追求和文学担当,通过对比和自我感慨,彰显其对诗歌创作中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思考与对复兴诗歌正道的渴望。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