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十一 再和

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比春更浓。 有蕙兰风度,尚存芳菊,牡丹之献,犹在芙蓉。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晋宋间人有此风。 休轻笑,彼柴桑傲吏,龌龊篱东。 携壶与客还逢。 愿时许先生杖履从。 叹尘踪如寄,鸥凫江海,性真聊适,蜩鴳蒿蓬。 刮眼青天,惊心黄叶,立尽梧桐月正中。 凄然久,看物情终竟,不似春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蕙兰:一种香草,象征高洁的品德。(蕙:huì)
  • (láo):浊酒。
  • (kuài):细切的鱼肉。
  • 柴桑傲吏:指陶渊明,他曾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乡,隐居柴桑。
  • 龌蹉(wò chuò):这里指拘束、局促。
  • (fú):水鸟,俗称“野鸭”。
  • 蜩鴳(tiáo yàn):蝉和小鸟,此处比喻志向狭隘的人。

翻译

秋天哪里是让人悲伤的呢,人也不应为秋天而悲伤,秋天其实比春天更加浓郁美好。秋天有蕙兰的风度,还留存着芳香的菊花,像牡丹那样的艳丽,仍体现在芙蓉花上。人们举起螃蟹,手持美酒,钓到鲈鱼做成细切的鱼肉,晋宋时期的人就有这样的风尚。不要轻易嘲笑,那柴桑的傲吏陶渊明,在东篱下也活得自在不拘束。

我带着酒壶与客人再次相逢。希望时常能允许先生您拄着拐杖、穿着鞋子跟从我一同游玩。感叹人生踪迹如同寄居,像鸥鸟野鸭漂泊在江海之上,性情率真得以闲适,像蝉和小鸟寄身于蓬蒿之中。仰望晴朗的天空,为飘落的黄叶而惊心,一直站到梧桐树下,月亮正当中天。凄凉很久,看世间万物最终的样子,并不像春天的容貌那般。

赏析

这首词以秋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上阕描绘了秋天的美好景致和人们的闲适生活,强调秋天并不悲伤,反而有着独特的魅力。通过提及蕙兰、芳菊、牡丹、芙蓉等花卉,以及举蟹持醪、得鲈作鲙的风俗,展现出秋天的丰富和多彩。同时,作者以陶渊明为例,表达了对自在洒脱生活的向往。

下阕则从对秋天的描绘转向对人生的感慨。作者感叹人生如寄,漂泊不定,就像鸥凫在江海中,蜩鴳在蓬蒿间。然而,尽管如此,作者仍追求性真聊适的生活态度。最后,作者通过描写青天、黄叶、梧桐和明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化的感慨,认为它们最终的样子不像春天那般充满生机和美好。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将秋天的景色与人生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富有哲理和情感。

李曾伯

李曾伯

宋怀州人,居嘉兴,字长孺,号可斋。李邦彦孙。理宗淳祐中历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陈守边之宜五事。累进资政殿学士,授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景定五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寻遭论劾夺职。恭帝德祐初追复原官。多言边境之事,为贾似道所嫉,使不竟其用。有《可斋杂稿》。 ► 7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