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二首 其二

· 李觏
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 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出言到口角,缩舌悔恨并。 自省犹若此,况乃蚩蚩氓。 故知当今贤,未有非簪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gòu):李觏的名字,音同“够”。
  • 蚩蚩氓(chī chī méng):敦厚而愚昧的百姓。蚩蚩,敦厚的样子;氓,民,百姓。注音:蚩(chī),氓(méng)

翻译

当一个人得志时,万种罪过都能消除;而当一个人不得志时,各种丑陋的事情就会产生。谁说通往成功的道路宽广呢?我却像枯萎的草木一样,不敢前行。话到嘴边,又把舌头缩了回去,随之而来的是悔恨。自我反省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敦厚而愚昧的百姓呢。所以我知道当今的贤者,没有不是达官显贵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感慨。诗中通过对比得志和失志的不同境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无奈。诗人认为得志者可以掩盖罪过,而失志者则会陷入困境,这种现象让诗人感到道路的艰难,甚至不敢前行。诗人提到自己说话时的犹豫和悔恨,反映出他在面对现实时的矛盾心理。最后,诗人指出当今的贤者多为达官显贵,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普通人上升的困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和思考。

李觏

李觏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泰伯,世称盱江先生、直讲先生。仁宗庆历二年,举“茂才异等”不第。与范仲淹等友善,拥护“庆历新政”。倡立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数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历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以文章知名,通经术,素不喜《孟子》,极力排斥释道二教,重视农业生产。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 3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