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上元后永州夜饮赵敦礼竹亭闻蛙醉吟
注释
- 癸未:这是一种干支纪年的表示,用来记录年份。
- 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 ****俯万竹:向下俯瞰大片竹林。
- 初月未光:刚开始升起的月亮还没有发出足够明亮的光。
- 让高烛:亮度比不上高高的蜡烛。
- 酒令:酒席上助兴的游戏,通过按一定酒令规则行令来罚酒。
- 恍然:仿佛、好像。
- **醉乡:指醉酒后所处的一种迷醉状态。
- 悭(qiān)酒量:酒量小。
- 鼓吹想:把蛙声想象成器乐演奏之声。古代仪仗中吹奏乐器名鼓吹,所以有此联想。
- 万石亭:亭子的名称。
- **寒青:指竹林在寒夜中的青绿色,也指代竹林。
翻译
元宵节过后的一个夜晚,我们在茅亭中聚会,向下望去是大片的竹林,初升的月亮还未发出明亮的光辉,光芒都比不上高高燃起的蜡烛。主人不断地念着酒令,一轮接着一轮无穷无尽,我不知不觉就沉醉在了这美好的氛围中,仿佛进入了醉乡。草丛间忽然有三两蛙鸣响起,那声音仿佛在嘲笑我们这些人的酒量太小了。其实啊,只是单纯把它们当作蛙鸣来听就已然十分美妙了,何必还要把这声音想象成是器乐鼓吹的演奏之声呢。我还记得从前和友人一同登上万石亭,倚靠着栏杆垂下手臂眺望那片寒夜中的青竹林。如今真的置身在这片青竹林里,要是我们不饮酒的话,怕是竹子都会不高兴呢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趣味和诗意的永州夜饮图。开篇“茅亭夜集俯万竹,初月未光让高烛”,点明聚会的地点、时间和环境,万竹环绕的茅亭,在初月微光不如高烛的映衬下,营造出静谧而又不失温馨的氛围。饮酒行令的描写“主人酒令来无穷,恍然堕我醉乡中”,生动地体现出聚会时热闹欢乐的场景,诗人也沉浸其中。
蛙声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别样情趣,“草间蛙声忽三两,似笑吾人悭酒量”,将蛙声拟人化,赋予蛙声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幽默诙谐。关于对蛙声看法的表述“只作蛙听故自佳,何须更作鼓吹想”,展现出诗人淡然、随性的心境,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好,不刻意追求诗意之外的解读。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尚忆同登万石亭,倚栏垂手望寒青”回忆往昔,与当下“只今真到寒青里,吾人不饮竹不喜”身处竹林的情境相呼应,既表达了对过去经历的怀念,又凸显了此刻与友人相聚在竹林饮酒的欢乐惬意。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在描写生活场景中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友情的热爱,给人以清新而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