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牖吟

· 邵雍
有客无知,唯知自守。 自守无他,唯求寡咎。 有屋数间,有田数亩。 用盆为池,以瓮为牖。 墙高于肩,室大于斗。 布被暖馀,藜羹饱后。 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笔落人间,晖映琼玖。 人能知止,以退为茂; 我自不出,何退之有。 心无妄思,足无妄走; 人无妄交,物无妄受。 炎炎论之,甘处其陋。 绰绰言之,无出其右。 羲轩之书,未尝去手。 尧舜之谈,未尝虚口。 当中和天,同乐易友。 吟自在诗,饮欢喜酒。 百年升平,不为不偶。 七十康强,不为不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瓮(wèng):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 牖(yǒu):窗户。
  • 藜(lí)羹: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 琼玖:泛指美玉。
  • 羲轩:伏羲和轩辕(黄帝)的并称。

翻译

有一个客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智慧,只知道坚守自己。坚守自己没有别的,只是追求少些过错。有几间房屋,有几亩田地。用盆子当作池塘,用瓮当作窗户。墙壁比肩膀高,屋子比斗还大。布被温暖剩余,粗劣食物吃饱之后。气息从胸中吐出,充满在宇宙间。笔落在人间,光辉映照美玉。人能知道停止,把后退当作美好;我自己不出去,哪里有什么后退。心中没有虚妄的思虑,脚没有虚妄的走动;人没有虚妄的交往,物品没有虚妄的接受。热烈地谈论起来,甘愿处在这简陋之中。宽绰地说起来,没有能超过他的。伏羲和轩辕的书,不曾从手中离开。对尧舜的谈论,不曾空着嘴。处在中正平和的上天之中,和快乐的朋友一起欢乐。吟诵自在的诗,喝着欢喜的酒。百年的太平兴盛,不能说不是幸运。七十岁还健康强壮,不能说不是长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简单、自在、知足的生活状态和心态。诗中的主人公追求平淡生活,不追求过多的物质和虚名,只愿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自足自乐。以瓮为牖等描写突出环境的简陋,但主人公却怡然自得。强调内心的宁静、无妄念,以及对知识和高尚品德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安于自己的选择。整体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一种宁静自守、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邵雍

邵雍

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