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游方山应诏诗

清汉夜昭皙,扶桑晓陆离。 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昭皙:明亮。“皙”读作(xī)。
  • 扶桑:神话中的树名。
  • 陆离:色彩繁杂绚丽。
  • 摐(chuāng):撞击。
  • 跸(bì):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

翻译

清朗的银河在夜间明亮,扶桑在清晨绚丽多彩。在阳光下开始歌唱,在朝夕池旁树立起旗帜。撞击金钟使它浮在水上,恭敬地诏令山神。一旦沾到九霄的露水,那野菜野草自己也终究明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帝王出游方山时所见的景象和心境。诗中通过“清汉夜昭皙”“扶桑晓陆离”等词句形象地描述了夜空的清朗和清晨阳光照耀下的绚烂场景。“发歌”“建羽”表现出了当时热闹的氛围,“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则凸显出仪式的庄重。最后“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有一种自知之明和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整体意境宏大而优美,既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又蕴含了诗人的微妙情感和思考。

沈约

沈约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璞子。幼遭家难,流寓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善属文。仕宋,为安西外兵参军。齐时,累迁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与萧衍、谢朓等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入梁,拥立萧衍(梁武帝)有功,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转左光禄大夫。历仕三代,自负高才,昧于荣利,颇累清谈。后触怒武帝,受谴,忧惧而卒。谥隐。擅诗赋,与谢朓等创“永明体”诗。提出“声韵八病”之说,有《宋书》,《齐记》、《梁武记》等,均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 3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