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已,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舞剑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诗三百首

译文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注释

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 弟子:指李十二娘。 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 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 开元三载:公元七一七年。 剑器浑脱:《浑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瞿(qú)唐:即瞿塘峡。 玳(dài)筵:玳瑁筵。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赏析

有人说,杜甫是以诗为文,韩愈是以文为诗。杜甫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不仅主语虚词大半省略,而且在感慨转折之处,还用跳跃跌宕的笔法。不过,序文的内容仍然是清楚的:他先叙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然后回忆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当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敬佩。 「剑器舞」,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庭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如此之多大。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了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非常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又令他黯然神伤。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感慨自己身世的悲凉。「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公孙氏: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
  • 剑器:古代武舞的一种兵器道具,又称“健舞”。
  • 沮丧:灰心失望、失色貌。
  • 低昂:起伏,这里指天地为之震动起伏。
  • 霍如:像那。
  • 矫如:矫健如龙。
  • 绛唇:红色的嘴唇。
  • 神扬扬:神采飞扬。
  • 澒(hòng)洞:弥漫无际。
  • 金粟堆:唐玄宗的陵墓,即泰陵。
  • 瞿塘石城:瞿塘峡和白帝城。
  • 玳(dài)筵:豪华的宴席。

翻译

从前有个漂亮的女子公孙氏,她跳的剑器舞轰动四方。观看的人群如山一般,神色都为之沮丧,天地也仿佛长久地为之起伏动荡。她起舞时像后羿射下九日那般矫健,又像群龙腾空那样矫健。开始时像惊雷突来平息其怒,结束时像江海平静凝结了清光。那红衣朱唇和舞动的长袖都已寂寥落寞,好在后来有弟子传承她的芬芳。临颍的美人在白帝城跳起这支舞,那美妙的舞姿神采飞扬。和我问答之后已过去一段时间,感慨时事抚今追昔增添了忧伤。先帝的侍女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当初跳剑器舞是第一名。五十年时光过得像翻转手掌一样快,社会的动乱使王室变得昏暗。梨园子弟像烟雾般散去,那些女乐的残余姿态在寒日下映照。金粟堆前的树木已经很粗了,瞿塘峡和白帝城一带草木萧瑟。盛大的筵席上急促的管乐声又结束了,欢乐到极点悲哀就来了月亮已从东边升起。我这个老人不知道要往哪里去,脚上长满厚茧在荒山里转来转去发愁着急。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回忆观看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的情景。开头八句极力描绘公孙大娘剑舞的精彩与震撼,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等,展示出其舞姿的矫健与灵动,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气势和氛围。接着写公孙大娘已不在,但其舞艺由弟子传承,然后感慨时光飞逝、世事变迁、王室衰落。诗中既有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全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以公孙大娘的剑舞为线索,贯穿起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