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 · 冰

玉壶中,井花彻底都凝。讶涟漪、风吹难皱,潺湲一夜无声。 太玲珑、鳞堂贝阙,偏确荦、玉甃银屏。烈士心边,佳人肌上,一种晶莹彷佛曾。 还应似、飞仙剑侠,灰冷万缘僧。都只被、奇寒苦冻,锻鍊才成。 记前冬、芦沟南下,归舟却阻河淩。四弦弹、颇黎劈裂,万梃击、琴筑琮琤。 玉骇蛟愁,珠飞兕吼,篷窗千里梦魂清。回头笑、京华炙手,岁岁火云蒸。 还亏煞、沿街六月,唤买凉冰。
拼音

所属合集

#多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壶:玉制的壶,古代诗文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德或美好的境界,这里指清澈的水域。
  • 井花:井水的精华,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 潺湲(chán yuán):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 玲珑:精巧细微。
  • 鳞堂贝阙:像鱼鳞一样的堂殿、用贝壳建成的宫阙,形容冰景华丽。
  • 确荦(què luò):形容山石嶙峋,这里指冰的形状高低不平。
  • 玉甃(yù zhòu):用玉石砌的井壁,这里指代冰壁。
  • 银屏:镶银的屏风,用于形容冰的洁白如银。
  • 万缘:指一切因缘。
  • 河淩(hé líng):也称“凌汛”,冬季河流封冻或春季河流解冻时,冰块顺流而下,阻塞河道。
  • 四弦:指乐器琵琶等(通常有四根弦),这里泛指乐器声。 颇黎(pō lí):同“玻璃”,这里形容冰块。
  • 万梃(wàn tǐng):许多棍棒,梃,棍棒。
  • 琴筑(qín zhù):古代的两种弦乐器,琴七弦,筑形似琴,有十三弦。 琮琤(cóng chēng):形容玉石碰击的声音,这里指冰块撞击声。
  • 兕(sì):古书上指雌犀牛。
  • 京华:京城,这里指北京。 炙手(zhì shǒu ):烫手,形容权贵气焰很盛,权势逼人 。
  • 火云蒸:夏日酷热,好像火云蒸腾。

翻译

在那清澈的如美玉制成的壶般的水域中,井水的精华彻底凝结成冰。令人惊讶的是,那水面的涟漪即便有风吹过也难以泛起褶皱,潺潺的流水一夜之间就悄无声息地冻结。这冰是如此精巧细微啊,像是鱼鳞般的堂殿、贝壳般的宫阙那样华丽;又偏偏高低不平,有着玉石砌成的井壁、银白的屏风一般的形状。就如同英烈壮士的赤诚之心,又似佳人肌肤一般,有着同一种的晶莹剔透,仿佛曾经就见识过。

这冰还像是那些飞仙剑侠的清冷,又似万念皆空、心灰意冷的僧人。它全然是被这极度的严寒苦苦冻结、锻炼才形成这般模样。

记得去年冬天,我从芦沟往南下行,返程的船只却被河中的冰凌阻拦。弹奏起的乐器声仿佛将玻璃劈裂,千万根棍棒击打冰块,发出好似琴筑相击的清脆声响。冰块破碎,好像能惊到蛟龙发愁,珠玉飞散、犀牛怒吼,在千里的篷窗内,这情景让梦魂都为之清爽。回过头来浅笑,在京城中那些权势逼人之地,年年夏天都如同火云蒸腾那般酷热。还好有这沿街叫卖的六月凉冰,给人送来了一丝清凉。

赏析

这首词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冰。上阕开篇就营造出冰的清冷寂静氛围,通过“玉壶”“井花”等意象引入,接着以“涟漪难皱”“一夜无声”等将冰的静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用“玲珑”“确荦”等词和“鳞堂贝阙”“玉甃银屏”的比喻对冰的形态进行细致雕琢,赋予冰华丽精美的形象,并将其与“烈士心”“佳人肌”相联系,增添了冰的情感色泽。又以“飞仙剑侠”“灰冷万缘僧”作比,突出冰的高冷气质和历经严寒锻炼而成的特质。

下阕则通过“芦沟南下”“归舟阻凌”的亲身经历描述冰带来的声响与震撼,“四弦弹、颇黎劈裂,万梃击、琴筑琮琤”生动地从听觉角度刻画冰的声势。“玉骇蛟愁,珠飞兕吼”以夸张浪漫的手法表现出冰的雄浑壮观。最后将冰的清冷与京华的酷热对比,突出冰带来的清凉之感,也隐含着对炎凉世态的一种复杂情绪 。整首词既有对冰的细致刻画,又融入人生经历与感怀,情景交融,极富艺术感染力。

陈维崧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