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远景楼记

· 苏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经术:指儒家经典学说。
  • 氏族:这里指家族门第。
  • ****合耦(ǒu):指两人并耕,这里指农民合作互助。
  • 声律取士:通过诗赋等以声律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试选拔人才。
  • 天圣:宋仁宗年号。
  • 胥史:泛指官府中的小吏。
  • 门族相上:以家族门第相互比高。
  • 推次甲乙:排出高低等级。
  • 定品:确定品级等次。
  • :离职。
  • 画象事之:画下他们的画像来供奉祭拜。
  • 口实:话柄,这里指谈资。
  • 初吉:农历每月初旬的吉日。
  • :群体,队伍。
  • 立表下漏:立竿子来观测日影或夜间计时,下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 ****谷艾(yì):谷子收割。艾,通“刈”,割。
  • 仆鼓决漏:放倒鼓,毁弃计时用的漏壶,意味着农事结束。
  • 田祖:农神。
  • :了解,看透。
  • ****墉(yōng):城墙。

翻译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接近古代的三点。那里的士大夫重视经学并且看重家族门第,那里的百姓尊敬官吏而且畏惧法律,那里的农民合作互助一起劳作。大概有着夏、商、周三代以及汉、唐时期的遗风,这是其他州郡比不上的。当初朝廷以诗赋声律取士,天圣年间以前,学者还沿袭着五代的弊病,只有我们眉州的读书人,精通经学、学习古代文化,把西汉的文章词赋当作学习的典范。在那个时候,各地的人都认为这些做法迂腐不切实际。至于郡县里的小吏,都带着经书,拿着纸笔,他们对答应酬、进退回旋的礼仪,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那些大家族和有声望的人,以家族门第相互攀比,排出高低等级,都有固定的品级,被称为江乡。不是这个家族的人,即使地位尊贵而且富有,也不能与之通婚。那里的百姓侍奉太守、县令,就像古代臣子侍奉君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人们就画下他们的画像供奉起来;对于那些贤能的官吏,百姓还会记录他们的事迹作为谈资,甚至四五十年都不会忘记。商人和普通百姓,常常储存着好的物品,挑选出来放在一边,用来等待官吏的需求。家家户户都藏有法律条文,常常诵读却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很小的刑罚、轻微的罪行,百姓终身都不敢触犯。每年二月,农事开始。四月上旬的吉日,谷苗还很嫩而杂草正旺盛,除草的人们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组,立竿计时,敲鼓召集众人。从当中挑选出被众人敬畏信赖的两人,一人击鼓,一人掌管计时,什么时候进退,什么时候劳作休息,都听从这两人的指挥。击鼓后还没到,到了之后却不卖力干活,都会受到惩罚。丈量土地、计算劳作的功劳,农事结束后结算,田地多而劳力少的人家,就要出钱来补偿众人。七月十六日,谷子收割完了,杂草也衰败了,就放倒鼓,毁弃计时用的漏壶,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羊、猪、酒,用来祭祀农神,大家奏乐、饮酒、吃饭,喝醉吃饱后才离去,每年都把这当作常例。那里的风俗就是这样。 所以那里的百姓都充满聪明才智,致力于根本的农事而且努力劳作,易于治理但难以使其屈服。太守和县令刚到任时,百姓看他们的言语行为,就能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那些贤明且有才能的,百姓不会再用繁琐的事务来试探他,一整天都安安静静的。如果官吏不按照正确的举措治理,百姓就陈述大义、依据法律来指责他,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人就认为眉州百姓难治。 如今的太守黎侯希声,是我先父的友人。他为政简约而有文采,刚正而有仁爱之心,明察事理却不马虎,大家都认为他容易相处。他任期已满即将离任时,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就一起恳请挽留他,朝廷也没有驳回他们的请求。黎侯留下来三年后,百姓更加信赖他,于是地方太平无事。黎侯趁着州府官舍北面的城墙就加高增修,建成了远景楼,每天都和宾客、幕僚、属吏在楼上游玩相处。我当时正在徐州任职,家乡眉州的人给我书信往来,没有不称赞黎侯的善行的,并且请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唉,我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所说的远景楼,虽然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却不能详细描述。然而眉州人之所以为这座楼的建成感到高兴并且想要记述它,难道不是因为上面有容易相处的好长官,下面有容易治理的好风俗吗!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这两件事,对于正道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增减影响,但孔子还是记载了下来。如今我家乡接近古代的风俗,唯独能够世代传承而不改变,大概是因为前辈老人和乐平易的恩泽,以及贤能太守不倦地安抚教化治理的力量啊,难道能不记录下来吗!至于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川风景的美丽,等我回到家乡养老,穿上粗布衣服,戴上头巾,跟随地方长官登上远景楼,酒喝得畅快,乐曲奏响,我拿起笔来赋诗,来颂扬黎侯的仁爱馈赠,也还不晚。

赏析

这篇散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眉州近古的三种风俗,包括士大夫、百姓和农夫各阶层的独特风尚,体现了眉州古朴醇厚的民风。接着叙述黎侯希声治理眉州,因其贤能而受百姓爱戴挽留,并且建远景楼一事。全文从风俗起笔,自然过渡到黎侯的政绩与百姓对他的感情,进而引出建楼记文之事。文字平实却饱含深情,展现出对家乡风俗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黎侯这类贤能官吏的肯定和期望。通过对近古风俗的记载,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治理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章结构严谨,语言质朴简洁,将民风、吏治和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失为一篇佳作。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