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远景楼记
注释
- 经术:指儒家经典学说。
- 氏族:这里指家族门第。
- ****合耦(ǒu):指两人并耕,这里指农民合作互助。
- 声律取士:通过诗赋等以声律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试选拔人才。
- 天圣:宋仁宗年号。
- 胥史:泛指官府中的小吏。
- 门族相上:以家族门第相互比高。
- 推次甲乙:排出高低等级。
- 定品:确定品级等次。
- 去:离职。
- 画象事之:画下他们的画像来供奉祭拜。
- 口实:话柄,这里指谈资。
- 初吉:农历每月初旬的吉日。
- 曹:群体,队伍。
- 立表下漏:立竿子来观测日影或夜间计时,下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 ****谷艾(yì):谷子收割。艾,通“刈”,割。
- 仆鼓决漏:放倒鼓,毁弃计时用的漏壶,意味着农事结束。
- 田祖:农神。
- 了:了解,看透。
- ****墉(yōng):城墙。
翻译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接近古代的三点。那里的士大夫重视经学并且看重家族门第,那里的百姓尊敬官吏而且畏惧法律,那里的农民合作互助一起劳作。大概有着夏、商、周三代以及汉、唐时期的遗风,这是其他州郡比不上的。当初朝廷以诗赋声律取士,天圣年间以前,学者还沿袭着五代的弊病,只有我们眉州的读书人,精通经学、学习古代文化,把西汉的文章词赋当作学习的典范。在那个时候,各地的人都认为这些做法迂腐不切实际。至于郡县里的小吏,都带着经书,拿着纸笔,他们对答应酬、进退回旋的礼仪,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那些大家族和有声望的人,以家族门第相互攀比,排出高低等级,都有固定的品级,被称为江乡。不是这个家族的人,即使地位尊贵而且富有,也不能与之通婚。那里的百姓侍奉太守、县令,就像古代臣子侍奉君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人们就画下他们的画像供奉起来;对于那些贤能的官吏,百姓还会记录他们的事迹作为谈资,甚至四五十年都不会忘记。商人和普通百姓,常常储存着好的物品,挑选出来放在一边,用来等待官吏的需求。家家户户都藏有法律条文,常常诵读却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很小的刑罚、轻微的罪行,百姓终身都不敢触犯。每年二月,农事开始。四月上旬的吉日,谷苗还很嫩而杂草正旺盛,除草的人们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组,立竿计时,敲鼓召集众人。从当中挑选出被众人敬畏信赖的两人,一人击鼓,一人掌管计时,什么时候进退,什么时候劳作休息,都听从这两人的指挥。击鼓后还没到,到了之后却不卖力干活,都会受到惩罚。丈量土地、计算劳作的功劳,农事结束后结算,田地多而劳力少的人家,就要出钱来补偿众人。七月十六日,谷子收割完了,杂草也衰败了,就放倒鼓,毁弃计时用的漏壶,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羊、猪、酒,用来祭祀农神,大家奏乐、饮酒、吃饭,喝醉吃饱后才离去,每年都把这当作常例。那里的风俗就是这样。 所以那里的百姓都充满聪明才智,致力于根本的农事而且努力劳作,易于治理但难以使其屈服。太守和县令刚到任时,百姓看他们的言语行为,就能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那些贤明且有才能的,百姓不会再用繁琐的事务来试探他,一整天都安安静静的。如果官吏不按照正确的举措治理,百姓就陈述大义、依据法律来指责他,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人就认为眉州百姓难治。 如今的太守黎侯希声,是我先父的友人。他为政简约而有文采,刚正而有仁爱之心,明察事理却不马虎,大家都认为他容易相处。他任期已满即将离任时,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就一起恳请挽留他,朝廷也没有驳回他们的请求。黎侯留下来三年后,百姓更加信赖他,于是地方太平无事。黎侯趁着州府官舍北面的城墙就加高增修,建成了远景楼,每天都和宾客、幕僚、属吏在楼上游玩相处。我当时正在徐州任职,家乡眉州的人给我书信往来,没有不称赞黎侯的善行的,并且请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唉,我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所说的远景楼,虽然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却不能详细描述。然而眉州人之所以为这座楼的建成感到高兴并且想要记述它,难道不是因为上面有容易相处的好长官,下面有容易治理的好风俗吗!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这两件事,对于正道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增减影响,但孔子还是记载了下来。如今我家乡接近古代的风俗,唯独能够世代传承而不改变,大概是因为前辈老人和乐平易的恩泽,以及贤能太守不倦地安抚教化治理的力量啊,难道能不记录下来吗!至于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川风景的美丽,等我回到家乡养老,穿上粗布衣服,戴上头巾,跟随地方长官登上远景楼,酒喝得畅快,乐曲奏响,我拿起笔来赋诗,来颂扬黎侯的仁爱馈赠,也还不晚。
赏析
这篇散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眉州近古的三种风俗,包括士大夫、百姓和农夫各阶层的独特风尚,体现了眉州古朴醇厚的民风。接着叙述黎侯希声治理眉州,因其贤能而受百姓爱戴挽留,并且建远景楼一事。全文从风俗起笔,自然过渡到黎侯的政绩与百姓对他的感情,进而引出建楼记文之事。文字平实却饱含深情,展现出对家乡风俗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黎侯这类贤能官吏的肯定和期望。通过对近古风俗的记载,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治理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章结构严谨,语言质朴简洁,将民风、吏治和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失为一篇佳作。

苏轼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和刘道原见寄 》 —— [ 宋 ] 苏轼
- 《 西江月 · 照野瀰瀰浅浪 》 —— [ 宋 ] 苏轼
- 《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 —— [ 宋 ] 苏轼
- 《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 —— [ 宋 ] 苏轼
- 《 循守临行,出小鬟复用前韵 》 —— [ 宋 ] 苏轼
- 《 和欧阳少师会老堂次韵 》 —— [ 宋 ] 苏轼
- 《 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 》 —— [ 宋 ] 苏轼
- 《 皇太后阁六首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