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洪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拼音

注释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鼓:振动。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馀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齐安:在今湖北黄州。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 殆:大概。 终:终究。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陋者:浅陋的人。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 实:指事情的真相。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彭蠡(lǐ):鄱阳湖的古称。
  • 郦元:即郦道元,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
  • 李渤:唐朝洛阳人,曾写《辨石钟山记》。
  • 桴(fú):鼓槌。
  • 元丰:宋神宗年号。
  • 齐安:黄州,在今湖北黄冈。
  • 铙(náo):同“饶”,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
  • 德兴:在今江西德兴。
  • 箜箜(kōng)焉:形容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
  • 栖鹘(hú):宿巢的鹰鹘。
  • 磔磔(zhé):鸟鸣声。
  • 鹳鹤(guàn hè):水鸟名。
  • 无射(yì):钟名。

翻译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乐器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石头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情况,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同时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任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亮明亮的时候,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悬崖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的叫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非常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洪亮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洪亮的声音,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有没有,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们终究不愿把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述,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吧。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赏析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探访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通过实地考察和推理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文章先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进行质疑,然后详细叙述自己月夜探访的情形和发现,揭示出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是各种自然声响的综合。

在写作上,此文将叙述、描写、议论巧妙结合。描写生动,如写月夜绝壁下的阴森景象和各种声音,极具感染力。同时,作者的思考和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通过此文,苏轼既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也对主观臆断和不求甚解的态度进行了批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