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赋

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叶深翠羽,干森碧玉。孤生太山之阿,千亩渭川之曲。来清飙于远岑,娱佳人于空谷。观夫临曲槛,俯清池。色浸云漠,影动涟漪。苍云夏集,绿雾朝霏。萧萧雨沐,袅袅风披。露鹤长啸,秋蝉独嘶。金石间作,笙竽杂吹。 若乃良夜明月,穷冬积雪,扫石上之阴,听林间之折。意参太古,声沉寥泬。耳目为之开涤,神情以之怡悦。盖其媲秀碧梧,托友青松。蒲柳渐弱,桃李羞容。歌籊籊于卫女,咏《淇奥》于国风。故于猷吟啸于其下,仲宣息宴乎其中。七贤同调,六逸齐踪,良有以也。又况鸣嶰谷之凤,化葛陂之龙者哉!至于虚其心,实其节,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则吾以是观君子之德。
拼音

《修竹赋》是元代赵孟頫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俪语为押韵,写法上它以蒲柳桃李为反衬,碧梧青松作陪衬,讴歌了修竹的气质节操。中国古代士大夫,历来就有一种“竹”的情结,故而爱竹咏竹成为了他们生花妙笔下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猗猗(yī yī):形容竹子柔弱、美盛的样子。
  • 挺特:挺拔突出。
  • (ē):山边。
  • 渭川:即渭河,在今陕西中部。
  • 清飙(biāo):清风。
  • 间作:交替出现。
  • 寥泬(liáo xuè):空旷清朗。
  • 籊籊(tì tì):长而细的样子。
  • 于猷:即王徽之,字子猷。
  • 仲宣:即王粲,字仲宣。
  • 嶰谷(xiè gǔ):昆仑山北谷名。

翻译

那柔美茂盛的修竹,不开花不牵蔓,既非草也非木。操守挺拔突出而超出世俗,姿态潇洒而超脱俗气。叶子如深沉的翠羽,枝干似浓密的碧玉。孤独地生长在泰山的山边,成千亩地在渭川之畔。迎来远方山巅的清风,在空谷中使佳人欢娱。看那临近曲折的栏杆,俯对清澈的池塘。颜色浸染云边荒漠,影子在涟漪中晃动。夏天有浓密的青云聚集,早晨有绿色的雾气飘飞。萧萧在雨中沐浴,袅袅在风中披拂。露鹤在长声鸣叫,秋蝉在独自嘶鸣。像金石之声交替出现,又像笙竽之声混杂吹奏。 至于美好的夜晚明月映照,严寒的冬天积雪覆盖,清扫石上的阴影,聆听林间枝干被压折的声音。意境参悟太古,声音沉静空旷清朗。耳目因此而受到洗涤,神情因此而愉悦。因为它可与碧绿的梧桐媲美秀丽,与青松结为朋友。蒲柳逐渐柔弱,桃李都羞于展现面容。像卫国女子歌唱那长而细的竹竿,像《国风》中吟咏《淇奥》。所以王徽之在它下面吟啸,王粲在其中止息宴饮。七位贤士格调相同,六位隐士足迹一致,很有道理啊。更何况是那鸣叫于嶰谷的凤凰,化为葛陂之龙的呢!至于使内心谦虚,使气节充实,贯通四季而不改变枝柯和叶子,那么我就从此来观察君子的品德。

赏析

这篇《修竹赋》生动地描绘了修竹的姿态、生长环境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美态,展现了竹子孤高、潇洒、挺拔等特质。作者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句来形容竹子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如“猗猗”“挺特”“潇洒”等。通过对竹子在明月、积雪等不同场景下的刻画,营造出各种意境。文中还将竹子与其他植物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同时又将竹子与君子的品德相联系,表达了对竹子所代表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体现了竹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整篇赋语言优美典雅,意境深远,既描绘了竹子的自然之美,又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

赵孟頫

赵孟頫

元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幼聪敏,为文操笔立就。以父荫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世祖征入朝,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帝欲使与闻中书政事,固辞。每见,必语及治道,多所裨益。累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敏。诗文清邃奇逸,书法兼工篆、隶、行草,自成一家。绘画亦善山水、竹石、人物、鞍马、花鸟。有《松雪斋文集》。 ► 5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