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十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注释
- 迩(ěr):近。
- 汲汲:急切的样子。
- 乖张谬戾:形容性格怪僻、执拗。
翻译
你来信说:“道的大的方面容易明白,就是所说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也可以达到’。至于具体细节和随时代变化的详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地方,一定要通过学习才能知道。现在说孝顺体现在温?定省上,谁不知道呢?至于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武王没有安葬文王就兴师,养志、养口,小杖、大杖,割股、在墓旁结庐等事,在平常和变化时,过分与不足之间,必须要讨论是非,作为处理事情的根本,然后内心才没有蒙蔽,遇事才不会有失误。”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明白”,这话确实如此。只是后世的学者忽略那容易明白的而不走,而去追求那难以明白的当作学问,这就是他们“道在近处却向远处求,事情容易却向难处求”的原因。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很难知晓吗?只是人们不愿去走罢了。”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和圣人是一样的;只是只有圣人能致自己的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这就是圣人和愚人之所以区分的原因。具体细节和时代变化,圣人难道不知道?只是不专门把这当作学问。而他们所说的学问,正是只致自己的良知,来精确审察自己心中的天理,这和后世的学问不同而已。你还没来得及致力于致良知,却急切地忧虑这些,这正是追求难以明白的当作学问的弊端啊。 良知对于具体细节和时代变化,就像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具体细节和时代变化不能预先确定,就像方圆长短不可穷尽一样。所以规矩确实设立了,就不能用方圆来欺骗,那么天下的方圆就取之不尽了;尺度确实陈列了,就不能用长短来欺骗,那么天下的长短就用之不竭了;良知确实致到了,就不能用具体细节和时代变化来欺骗,那么天下的具体细节和时代变化就应对不完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如果不在我们内心良知的一念细微之处去考察,那又将用它做什么学问呢?这就是不用规矩却想确定天下的方圆,不用尺度却想穷尽天下的长短,我看他乖僻谬误,天天忙碌却没有成果啊。 你说:“说孝顺体现在温?定省,谁不知道呢?”然而能致这个良知的人很少。如果说大致知道温?定省的仪节,就说能致这个良知,那么凡是知道君主应当仁爱的,都可以说能致他那仁爱的良知;知道臣子应当忠诚的,都可以说能致他那忠诚的良知,那么天下还有谁不是致知的人呢?由此来说,可以知道致知一定在于实践,而不实践就不能称为致知,这就很明白了。知行合一的本质,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难道舜之前有不禀告父母就娶妻的人作为准则,所以舜能参考什么典籍,问什么人,而这样做吗?或者也是根据自己心中一念的良知,权衡轻重是否适宜,迫不得已才这样做吗?武王没有安葬文王就兴师,难道武王之前有不安葬文王就兴师的人作为准则,所以武王能参考什么典籍,问什么人,而这样做吗?或者也是根据自己心中一念的良知,权衡轻重是否适宜,迫不得已才这样做吗?假使舜的内心不是真诚地忧患没有后代,武王的内心不是真诚地忧患拯救百姓,那么他们的不告而娶和不葬而兴师,就是最大的不孝、不忠。而后世的人不致力致自己的良知,来精确审察义理在自己内心感应应酬之间,却想要凭空讨论这些变化无常的事情,拿这些来当作处理事情的根本,以求遇事没有失误,那相差也太远了。其余的几条,都可以以此类推,那么古人致知的学问,就可以知道了。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道的易知与难知、良知的普遍性与致良知的意义,以及如何对待具体事务和变化。强调道的根本易于理解,但后人却舍本逐末去追求艰深的东西,忽略了良知的重要性。以舜和武王的事例说明应依据心中良知来判断和行动,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讨论一些非常情况。最后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达到致知,突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整体论述逻辑严密,对后世理解儒家学说中的良知和实践观念有重要意义。

王守仁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七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二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六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七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