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四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拼音

所属合集

#传习录

译文

来信说:“真正的知即是行,知而不行也就无所谓知了,这是学者学懂弄通的关键,必须踏实躬行才可以。如果真的以为行即是知,恐怕人们只专心求诸本心,而荒于事物的道理,那样对于事物的认识肯定会有晦暗不明的地方,这难道不是背离了圣学中所说的知行并举了吗?” 知的确切笃实处即为行,行的明觉精察处即为知。知和行本不可以分割,只因为后世学者把它们分为两部分来用功,遗弃了知行的本体,所以,才有知行合一的主张。真正的知即是行,知而不行也就无所谓知了,犹如来信所讲“知食乃食”等例子也可说明,前边已说过了。这虽然是纠正时弊时提出的,然而知行本就一体的,并非以己意抑此扬彼地寻个圆全说法,以求一时的效果。 至于专门求诸本心而荒于推究物理的说法,这大概是失去了本心。物理不存在于本心之外,在心外推究物理,也就没有物理了。荒于物理而求诸本心,那么本心又是什么?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故此,人有了孝顺之心,这才有孝顺之理,没有孝顺之心,也就没了孝顺之理;有了忠君之心,这才有了忠君之理,没有忠君之心,也就没了忠君之理。理岂在我心之外?朱熹先生认为“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他把心与理一分一合来说,不免启示学者把心理当两物来看待。所以,担忧“专求本心,遂遗物理”究其原委正是没弄懂心即是理。在心外推究事物的道理,就会有晦暗不明之处。这实际上就是告子的“义外”之说,孟子斥之为不懂得什么是义。心唯一个,就心的全体的恻恒而言,即称为仁,就心的合理处而言,即称为义,就心的有条理而言,即称为理。不可在心外寻求仁,不可在心外寻求义,怎么唯独可以在心外探求理?在心外求理,就是把知行看做是两件事。在心里寻求理,这正是圣学知行合一的教诲,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怀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较难理解的词语需要专门注释。

翻译

你来信说:“真正的知就是用来指导行的,不行就不能称其为知,这是学者应该赶紧确立的教导,让他们务必亲身践行就可以。但如果真的认为行就是知,恐怕会使其专门探求本心,从而遗漏物理,一定会有昏暗而不通达的地方,这难道是圣门知行并进的既定方法吗?”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地步就是行,行达到明觉精察的地步就是知。知行的功夫本来就不可分离,只因为后世学者分成两段来用功,失去了知行的本体,所以才有合一并进的说法。真正的知就是用来指导行的,不行就不能称其为知,就像你信中所说的“知道食物才去吃”等说法可以看出,前面我已经大概说过了。这虽然是为了抓住关键补救弊病而提出的,然而知行的本体原本就是这样,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去抬高或贬低它,暂且提出这种说法,以图一时的效果。“专门探求本心,从而遗漏物理”,这大概是失去其本心的人才会这样。物理并不在我们心外,在心外去追求物理,就没有物理了。遗漏物理而只追求本心,那我们的本心又是什么东西呢?心的本体是性,性就是理。所以有孝顺父母的心,就有孝顺的理,没有孝顺父母的心,就没有孝顺的理;有忠诚君主的心就有忠诚的理,没有忠诚君主的心就没有忠诚的理。理难道会在我们心外吗?朱熹说“人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心和理而已。心虽然主宰着这一个身体,但实际上掌管着天下的理;理虽然分散在万事万物中,但实际上并不在一个人的心外”,在这一散一合之间,就难免已经开启了学者把心和理分为两物的弊病。这就是后世所以有“专门探求本心,从而遗漏物理”的忧患的原因,正因为不懂得心就是理。在心外去追求物理,所以才有昏暗而不通达的地方。这就是告子义在外的说法,这也是孟子之所以说他不懂得义的原因。心只有一个,从它整体是仁慈的来说叫仁,从它恰当适宜来说叫义,从它有条理来说叫理。不可以在心外求仁,不可以在心外求义,难道独独可以在心外求理吗?在心外求理,这就是知行所以分为两段的原因。在我们自己心中求理,这就是圣门知行合一的教导,你又有什么怀疑呢?

赏析

这段内容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守仁强调知与行本不可分割,真正的知会自然体现为行,行也体现着知。他批判了将知行分开的观点,指出若只关注本心而忽略物理或在心外求物理都是错误的。他以孝亲、忠君等为例,说明理就在心中,不能将心与理割裂开来。同时指出朱熹观点存在导致心与理二分的弊端。整体来说,这段文字深入地阐述了知行关系及心与理的统一性,对理解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