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帖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封囊:)手启,梦得秘校。轼封。
拼音
序
苏轼《渡海帖》,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信札一则。凡12行,封囊一行,计98字。28.6厘米×40.2厘米。封囊—行,4.2厘米×28厘米。此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
东坡《峻灵乇庙碑》:“绍圣四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谴于儋,至元符三年五月,有诏徙廉州。”于足,东坡辞别与之生活了几年的儋州父老友朋,启程经澄迈,到琼州渡海到廉州,于址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此帖署人川十二日,其时正在澄迈,有《澄巡驿迪潮阁二首》等诗。因之,编年应在元符二年。
帖中“梦得秘校”乃赵梦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广西有赵梦得,处于海上,东坡谪儋耳时,为致中州家问。坡尝题其澄迈所居二亭曰“清斯”,曰“舞琴”。仍录陶渊明、杜子美诗及旧作数十纸与之。梦得以绫绢求,东坡答云:“币帛不为服章,而以圭曰字,上帝所禁。”东坡又有《致赵梦得一札》:“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赵梦得曾为苏轼奔走中州探望家属,苏轼有好茶则非请赵梦得会饮不可。赵梦得对流落海南几年的东坡关照必多,东坡对之很感激,作书相送,有茶招饮,可谓相知。东坡离开海南,路过澄迈时,适赵梦得北行未归,很遗憾,便留下此札交付其子,盼望能在渡海以后相见,“不尔,未知后会之期也。”流露出对这位患难中帮助过自己的友人的思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渡海:渡过大海。
- 澄迈:地名。
- 令子: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 从者:随从的人。
- 桂府:指桂林。
- 海康:地名。
- 区区:诚挚的样子。
- 晚景:晚年的景况。
- 倍万:加倍地。
- 自爱:自己爱护自己。
- 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
- 梦得:人名。
- 秘校:官职名。
翻译
苏轼将要渡海,夜宿澄迈,承蒙令郎来访,得知我的随从还没回来。又说,恐怕已经到桂林了。如果真是这样,或许能在海康相遇;不是这样的话,就不知以后相会是什么时候了。我诚挚地没有其他祈愿,只希望您晚年能加倍地爱护自己啊。匆匆写下这张纸留在令郎处,再重新封好,不要怪罪不要怪罪。苏轼叩头,致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封囊:)亲手开启,给梦得秘校。苏轼封。
赏析
这篇《渡海帖》虽非诗词,但却具有简短而真挚的情感表达。它主要体现了苏轼在特定情境下与友人的交流和对彼此的关心。文中描述了苏轼即将渡海的情况,以及与友人的联系和对未来相见的期待。语言简洁明了,体现了他对友人真诚的祝福和挂念。整体风格质朴自然,展现了苏轼在生活中的真实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