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斋记

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馀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间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因顾幕从事段从周曰:「子为名其斋。」诸君合辞曰:「公未也。」一笑而罢。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扁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曰:「止之,时义大矣哉,尝考诸艮乾坤之交,三索而艮。一阳居二阴之上,阳动而上进之物,既至于上则止矣。阴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为艮。艮者,止也。其象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既曰山,又有安重坚实之意,乃所谓『止』也。然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彖曰:『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其道安得不光明辉显哉?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东平段从周记,吴兴赵孟頫书。」
拼音

《止斋记》是元代书画家赵松雪的行书代表作之一,书於元至大元年(西元一三〇八年),作者时年五十五岁。现藏於上海博物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简靖:简约清静。
  • 恻怛(cè dá):忧伤,悲痛。
  • 幕从事:幕僚中的从事官员。
  • (zhuì):多馀。
  • (gèn):《周易》卦名。
  • (tuàn):《易传》中说明卦辞、爻辞的部分。
  • (jiǎn):《周易》卦名。
  • :《周易》卦名。
  • 高蹈远引:指超脱尘世,隐居起来。
  • 遁世无闷: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
  •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 二疏:指西汉疏广、疏受叔侄。
  • 委心乘化:随心顺化。

翻译

先生在九郡处理事务,务必追求简约清静。他的风度气概严厉却不凶猛,对待他人和蔼却不随波逐流。有人犯错,就忧伤地处理,不宽恕。所以他的名声无人不知,每每和同僚说:“到现在仕途不再有别的变化,一年走过的路程有一万多里,游历已经疲倦了!怎能得到幽静的地方,建造一个只能容下膝盖的书斋,在其中只种植竹子和菊花,整天安然闲坐,实在是很快乐啊!”于是看着幕僚从事段从周说:“你给这个斋取个名。”大家一起说:“先生还没到(退休的时候)。”一笑而过。另一天又对我说:“我得到斋名了,说说所得到的,说:‘年龄六十了,官做到三品,这也是人生应该停止的时候,用‘止’字给斋命名可以吗?你为我记下这事。’”我推辞说:“先生精力还没衰退,朝廷内外都寄予厚望,正期待被大用,润泽天下,怎么能说‘止’呢?而且我不才,怎敢接受指教?”先生笑着说:“你说得太夸张了,到此为止,对我来说是过分了,怎敢有其他期望,来加重这个过分?不要让我羞愧。”于是我不敢再推辞,勉强写了这番话。说:“止,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啊,曾经考察艮处于乾坤相交之际,三索而得艮。一个阳爻处在两个阴爻之上,阳动且向上前进的事物,到了上面就停止了。阴,是安静的,上面停止而下面安静,所以是艮。艮,就是止。它的卦象像山,取坤地而在上面隆起的形状,既然叫山,又有安稳厚重坚实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止’。然而止有两个含义,有该停止就停止的,有行进中停止的。该停止就停止的,时势可行就行进,时势该停止就停止。像蹇卦的危险而停止、像蒙卦的困境而停止,是停止得适时。行进中停止的,是说推行其事,所停止的,只是道理而已。像父亲止于慈爱,儿子止于孝顺,君主止于仁爱,臣子止于恭敬。这就是止在其所应当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彖说:‘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应当停止就停止,既不失其时;应当行进中停止,又都得其所,它的道怎能不光明显耀呢?由此看来,止的意义,不只是专门指辞去俸禄辞去官位,闭门谢客,与超脱尘世隐居起来、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这些说法。逐一观察前人,对待止的含义各不相同,有成就功业名声后,保全自身远离祸害而停止的,有知道满足不会受辱,厌恶盈满喜好谦虚而停止的,有随心顺化,乐天知命而停止的,像汉代的张良与疏广疏受以及晋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这样的止固然不同,那些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得到了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衡量自己的才能是否相称就冒昧去做的人多得很。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的止,圣人的止是怎样的呢?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停止就停止,可以长久就长久,可以快速就快速。这是孔子啊,唉!能完全懂得艮的止的道理的,大概只有圣人吧?孟子不是

赵孟頫

赵孟頫

元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幼聪敏,为文操笔立就。以父荫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世祖征入朝,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帝欲使与闻中书政事,固辞。每见,必语及治道,多所裨益。累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敏。诗文清邃奇逸,书法兼工篆、隶、行草,自成一家。绘画亦善山水、竹石、人物、鞍马、花鸟。有《松雪斋文集》。 ► 5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