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上座帖

诸上座为复只要弄唇嘴,为复别有所图,恐伊执著。且执著甚么?为复执著理,执著事,执著色,执著空。若是理,理且作么生执?若是事,事且作么生执?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寻常向诸上座道,十方诸佛、十方善知识时常垂手。诸上座时常接手,十方诸佛、诸善知识垂手处合委悉也。甚么处是诸上座接手处,还有会处会取好。莫未会得,莫道揔是都来圆取。诸上座傍家行脚,也须审谛,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过却时光,山僧在众见此多矣。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者心动。但且凭么会好,别无亲於亲处也。僧问:如何是不生灭底心?向伊道:那个是生灭底心?僧云:争奈学人不见。向伊道:汝若不见,不生不灭底也不是。又问: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学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问已是不会古人语也,因甚。却向伊道:汝甚解,何处是伊解处,莫是于伊分中便点与伊,莫是为伊不会问,却反射伊么?决定非此道理,慎莫错会。除此两会,别又如何商量?诸上座若会得此语也,即会得诸圣揔持门,且作么生会?若会得一音演说,不会得随类各解,凭么道莫是有过无过,说么莫错会好。既不凭么会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有个下落,始得,每日空上来下去,又不当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么会取。
拼音

注释

释文出处为《古书画过眼要录》。黄庭坚在帖后另附有一段为“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诸上座帖》,纸本、草书,是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僧人文益的语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赏析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诸上座:佛教用语,指受尊敬的佛教徒。
  • :他。
  • 委悉:完全了解。
  • (zǒng):同“总”。
  • 审谛:仔细、审慎。
  • (jiè):凭借。
  • (dì)。
  • (fān)。

翻译

各位上座是只想耍嘴皮子,还是别有企图,恐怕他们执着。且执着什么呢?是执着于道理,执着于事情,执着于色相,执着于空相。如果是道理,道理又怎么能执着?如果是事情,事情又怎么能执着?执着于色相、空相也是如此。我平常对各位上座说,十方诸佛、十方的善知识时常伸出手。各位上座时常去接,十方诸佛、诸善知识伸出手之处应当完全弄明白。哪里是各位上座接手之处,最好能领会理解。不要还没领会,不要说总是都要圆满地去获取。各位上座在外游历参学,也需要仔细审慎,用些精力,不要只是凭借少许智慧就虚度时光,我在众人中见到这样的太多了。古代圣人所见到的各种境界,只见到自己的心。祖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说风动、幡动的是心动。只要这样去领会就好,另外没有比亲近自己内心更亲近的地方了。僧人问:如何是不生不灭的心?回答他说:哪个是生灭的心?僧人说:无奈学人看不见。对他说:你如果看不见,那不生不灭的也不是。又问:承蒙教诲说佛用一种音声演说佛法,众生随类别各自得到理解,学人怎么理解?回答他说:你这么理解前面的问题已经是不理解古人的话了,为什么。却对他说:你很理解,哪里是他理解的地方,难道是在他的份中就指点给他,难道是因为他不会问,却反过来针对他么?肯定不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错误领会。除了这两个情况,另外又如何商量?各位上座如果领会得这话,就领会得了各位圣人总持的门道,又怎么领会?如果领会得一音演说,不领会得随类各解,怎么说难道是有过错还是没有过错,不要错误领会为好。既然不这样去领会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要有个着落才行,每天白白地来来去去,又不符合人事,一定要探究道眼才行。古人说一切声音是佛声,一切颜色是佛色,为何不这样去领会。

赏析

这段文辞是对佛法修行的探讨和阐述。它强调不要执着于表面的东西,无论是道理、事情、色相还是空相。提醒修行者要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谛,不能只停留在言语和表面现象上。文中提到了古人对于心的见解以及对佛法教义的领会,如“不是风动、幡动,心动”等观点,突出了内心的重要性。还就修行者对佛法的理解和疑问进行了回应和探讨,指出要正确领会、避免错误理解。整体行文富有哲学思辨和对修行境界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对佛法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但需注意的是,这是佛教的专业内容,对于其理解和体会因个人的信仰和修行背景而不同。

文益

文益

五代僧。馀杭人,俗姓鲁。七岁即削发于新定智通院。南唐国君李昪迎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卒谥大法眼。 ► 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