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上座帖
注释
序
赏析
注释
- 诸上座:佛教用语,指受尊敬的佛教徒。
- 伊:他。
- 委悉:完全了解。
- 揔(zǒng):同“总”。
- 审谛:仔细、审慎。
- 藉(jiè):凭借。
- 谛(dì)。
- 幡(fān)。
翻译
各位上座是只想耍嘴皮子,还是别有企图,恐怕他们执着。且执着什么呢?是执着于道理,执着于事情,执着于色相,执着于空相。如果是道理,道理又怎么能执着?如果是事情,事情又怎么能执着?执着于色相、空相也是如此。我平常对各位上座说,十方诸佛、十方的善知识时常伸出手。各位上座时常去接,十方诸佛、诸善知识伸出手之处应当完全弄明白。哪里是各位上座接手之处,最好能领会理解。不要还没领会,不要说总是都要圆满地去获取。各位上座在外游历参学,也需要仔细审慎,用些精力,不要只是凭借少许智慧就虚度时光,我在众人中见到这样的太多了。古代圣人所见到的各种境界,只见到自己的心。祖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说风动、幡动的是心动。只要这样去领会就好,另外没有比亲近自己内心更亲近的地方了。僧人问:如何是不生不灭的心?回答他说:哪个是生灭的心?僧人说:无奈学人看不见。对他说:你如果看不见,那不生不灭的也不是。又问:承蒙教诲说佛用一种音声演说佛法,众生随类别各自得到理解,学人怎么理解?回答他说:你这么理解前面的问题已经是不理解古人的话了,为什么。却对他说:你很理解,哪里是他理解的地方,难道是在他的份中就指点给他,难道是因为他不会问,却反过来针对他么?肯定不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错误领会。除了这两个情况,另外又如何商量?各位上座如果领会得这话,就领会得了各位圣人总持的门道,又怎么领会?如果领会得一音演说,不领会得随类各解,怎么说难道是有过错还是没有过错,不要错误领会为好。既然不这样去领会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要有个着落才行,每天白白地来来去去,又不符合人事,一定要探究道眼才行。古人说一切声音是佛声,一切颜色是佛色,为何不这样去领会。
赏析
这段文辞是对佛法修行的探讨和阐述。它强调不要执着于表面的东西,无论是道理、事情、色相还是空相。提醒修行者要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谛,不能只停留在言语和表面现象上。文中提到了古人对于心的见解以及对佛法教义的领会,如“不是风动、幡动,心动”等观点,突出了内心的重要性。还就修行者对佛法的理解和疑问进行了回应和探讨,指出要正确领会、避免错误理解。整体行文富有哲学思辨和对修行境界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对佛法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但需注意的是,这是佛教的专业内容,对于其理解和体会因个人的信仰和修行背景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