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别通

· 王充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1),耳不闻宫商曰聋(2),鼻不知香臭曰痈(3)。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览(4),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5),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6),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浅深(7),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8),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9),非徒都邑大市也。游于都邑者心厌,观于大市者意饱,况游于道艺之际哉(10)!
拼音

所属合集

#笃行篇

译文

人的眼睛看不见颜色叫盲,耳朵听不到声音叫聋,鼻子不知道香臭叫痈。有痈、聋和盲,就成不了健全的人。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痈的人一样。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这就是些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齐全,就是听不见看不见。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稍微深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脚走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人掌握先王之道的深浅,那更是这样。浅薄的人就看些传记小说一类的东西;深厚的人就要进到圣人室内读罕见的书籍,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更加广博。人去游玩,肯定想去都市,因为都市有很多新奇的东西看。进都市一定想去看市场,因为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货物。各家的学说,是些古往今来的事情,它们非同一般,不只是都市大市场可比。游都市的人心里感到满足,逛大市场的人心里感到满意,何况是博览、钻研经书的时候呢!

注释

青黄:指青色与黄色。这里泛指颜色。 宫商:古代以宫、商、角(jué决)、徵(zhǐ指)、羽为五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五个音阶。宫商在这里泛指声音。 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 递修本“览”前有“博”字,正与上文“人不博览者”义同。可从。 无篇章之业:没有文章的学业,意思是没有读过书。 迹:足迹。这里指到过的地方。 入:进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入圣室:到圣人的室内。这里比喻对经书了解得很精深。观秘书:读罕见的书籍。这里比喻博通古今。 奇异:奇闻异物。这里是非同一般的意思。 游:这里指博览,钻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盲:眼睛看不见东西。 (2)聋:耳朵听不见声音。 (3)痈(yōng):这里指鼻子不能分辨气味。 (4)览:阅览,阅读。 (5)篇章之业:读书写作的事业。 (6)足行迹殊:脚步走的地方不同。 (7)入道浅深:对学问钻研的程度深浅。 (8)秘书:这里指珍贵的书籍。 (9)奇异:奇特,不同寻常。 (10)道艺:学问和技能。

翻译

人的眼睛看不见青黄之色就叫盲,耳朵听不见宫商之音就叫聋,鼻子不能分辨香臭就叫痈。痈、聋和盲,是不能算作完整的人的。人如果不广泛地阅读,就不能了解古今,看不到各种事情,不知道对与错,就如同眼睛瞎、耳朵聋、鼻子痈的人一样。儒生不读书阅览,尚且是闭塞不明的,何况那些没有读书写作事业的平常人,不知道是非,他们的闭塞不明就更为严重了!这些人就像土木偶人,耳朵眼睛都齐全,但却没有见闻。在浅水中走的人能看到虾,在稍深一些的水中能看到鱼鳖,在更深的水中能看到蛟龙。脚步走的地方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对学问钻研的程度,也如同这样。钻研程度浅的人能看到一般的传记和诙谐的文章;钻研程度深的人能进入圣人的殿堂观看珍贵的书籍,所以对学问钻研得越深,所见到的东西就越宏大。人外出游历,一定想到都城去,因为都城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到了都城一定想到市场去,因为市场有很多不同的货物。诸子百家的言论,古今的事迹,它们是奇特的,不只是都城的大市场可比的。在都城游历的人会感到心满意足,在大市场观看的人会觉得兴致盎然,更何况是在学问和技能的领域中遨游呢!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类比的手法,强调了广泛学习和深入钻研的重要性。作者以人的感官缺陷类比人在知识上的匮乏,形象地说明了不博览群书的人就如同有缺陷的人一样。接着,通过在不同水深中所能见到的事物不同,来比喻对学问钻研程度的不同会导致所获知识的差异。最后,以游历都城和市场的感受,进一步说明在学问领域中深入探索所能带来的丰富收获。文章说理清晰,比喻恰当,富有说服力,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

王充

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 5篇诗文

王充的其他作品